自我塑造之路

2014-04-29 11:50郑晓敏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王尔德存在主义

摘 要:《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一的长篇小说。评论界较侧重挖掘该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和现代主义因素,对“人性”主题少有提及。本文以存在主义为视角,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探讨王尔德对“人性”的见解。认为,小说人物的生存境况也是现实中人类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王尔德对人生和人性深刻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王尔德;存在主义;人性主题

作者简介:郑晓敏(1989-),女,广东省陆丰市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女性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英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集作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于一身,除话剧、小说、隽语等备受青睐外,其私人生活也受万众瞩目。二十世纪后,王尔德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学术界的研究焦点不再仅限于其美学思想,而是多视角地探讨其作品。作为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1891,以下简称《画像》)曾引起轩然大波和猛烈攻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这是一部内涵丰富且值得探讨的小说,而小说的主题也并非那么晦涩难懂。于是,学者们开始挖掘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元素。在笔者看来,该小说充斥着王尔德对人性和人类生存境况的理解,这与存在主义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让-保罗·萨特(1905—1980)的存在主义观点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王尔德对人性的见解,认为人类本质多变,人拥有自由的同时也需承担相应责任。

1、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尽管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以人的存在为关注焦点,主要分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通常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但是,直到二战时期,存在主义才得以盛行。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他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注定是自由的”,以及“他人即地狱”也为人们所熟知。

“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主张首先是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人性的好坏。进一步说,人性并非根据上帝意志塑造的绝对品质或者命中注定,而是不确定的,而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不同处境中,通过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萨特宣称:“人注定是自由的”,以此强调人的主体性。萨特主张人是自我塑造的,人性是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自由贯穿于人的存在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自由对于个体来说是绝对的,但对于他人来说是相对的。当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发生冲突时,人们会陷入犹如“地狱”般的尴尬境地。于是,“他人即地狱”的观点应运而生。不幸的是,该观点一直被错误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恶劣的。其实,萨特主张个体在考虑自身自由的同时,也应考虑他人自由,此外,他认为人有自由冲破这个“地狱”,而那些不敢打破“地狱”的人,萨特称之为“懦夫”。总之,人首先存在,其本质则取决于其行动,人有选择的自由,并为自身行动负责。

2、道连·格雷的自我塑造之路

《画像》讲述的是青年贵族道连·格雷的故事。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眼里的道连拥有世上最无与伦比的美丽,因此他把道连当作创作主题,而对哈里来说,道连天真纯洁、易受影响。不出所料,哈里的批判思维方式和精心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道连,在哈里的游说下,道连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美貌和青春。于是,随着道连沉溺于感官的享受,其画像代替肉身开始日渐衰老且丑陋不堪。最终,他用刀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下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视角,探讨小说中的人性观点。

2.1 道连的本质

道连是巴兹尔画作的主题,也是哈里实验的主体。在笔者看来,相对巴兹尔来说,哈里更接近存在主义者。哈里更尊重道连的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并引导道连进行自主选择。起初,道连对画像得以青春永驻心生羡慕,对自己短暂的美貌沮丧不已时,巴兹尔责备哈里对道连的不良影响并声称那并非真正的道连,而哈里却坚称真正的道连并不存在,真正的道连与自己毫无干系。哈里激发了道连的自我存在意识,并趋势他追求自我本质。道连说,“巴兹尔,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天堂和地狱”,他意识到了人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而巴兹尔却忽视了人性中邪恶的一面,坚信其本质是好的。

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人的终极目标是寻找自己的本质,这在道连与茜比尔·文的关系上有明显体现。道连的初恋茜比尔是位出色的莎翁话剧演员,道连与她坠入爱河甚至打算娶她为妻。此时他仍是个相信真爱的单纯男子。然而,茜比尔在接下来的表演失手,道连很失望,他抛弃了她。从道义上讲,负心汉道连理应受到谴责,但斟酌一番后,又是可理解的。当道连绘声绘色向朋友介绍茜比尔时,哈里问他:“什么时候才是她自己呢?”,道连的回答是:“永远不会”。茜比尔是如此的沉迷于剧中的角色,以至于遗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实际上道连爱上的那个女子只是舞台上的角色,而非真真切切的茜比尔,这也正是道连态度突变的原因。当然,不断变化的还有道连的本质。当道连决定挽回茜比尔时,他一心变好。然而,茜比尔的自杀给予道连重大打击,将他再次推向骄奢淫逸的生活。道连的本质是飘忽不定的,他一直徘徊于寻找自我本质,内心充满了矛盾。

2.2 道连是其行动的总和

“人注定是自由的”是萨特广为人知的口号。萨特认为,人并非天生便是其所是,相反,人就如同一张白纸,唯有根据个人意愿并通过行动才能塑造自我本质。“一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的行动,是构成这些行动关系的综合、组合、整体”。人也因此肩负着自己所有选择和行为的责任。

道连对自己美貌和青春的虚荣及对享乐的痴迷,让他心甘情愿拿出灵魂来交换。这是道连根据自己的意愿做的决定,这个决定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事实上,茜比尔的死亡曾引起道连的悔恨,但他又禁不住美貌和青春常驻的诱惑而多次放弃悔过自新,继续沉溺于感官享受。于是,代表着灵魂的画像,则开始皱纹重重、衰老腐败,而道连的肉身则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青春美丽。随着情节的递进,道连做的每一个决定、犯的每一宗恶行,都让他进退维谷并招致了死亡。因此,道连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做选择、做决定、采取行动,他就是他一生所有行动的总和。

2.3 道连的“地狱”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行动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任何处境下都是绝对自由的。萨特认为,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将他人视为“他者”,并与“自我”相互制约。“地狱是他者”指的就是由“自我”和“他者”的冲突带来的不良人际关系。这恰好可用于论证巴兹尔之死的必然性。巴兹尔是画像的创作者,也是道连和哈里的介绍人,而恰恰是画像的诱惑和哈里的影响,让道连无法自拔,所以,巴兹尔是道连堕落的源头。哈里发现了画像的秘密,他惊恐万分的同時又苦口婆心说服道连改过自新,道连深知自己已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他只能将巴兹尔杀死,否则,他与巴兹尔的“地狱”关系会愈演愈烈,悲剧一样会上演。但是,道连并没有因巴兹尔的死而得到解脱,他最终也走投无路选择了自杀。虽然行为极端,但道连不是萨特所鄙视的“懦夫”,他敢于冲破“地狱”、用于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道连又是值得敬佩的。

3、结语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人性的不确定性和自我创造性。在存在主义视角下,《画像》折射出王尔德的人性观点。终其一生,人的本质都在不断变化,他自主选择、自主行动,并肩负责任。同时,人自由和行动,与他人的自由也是息息相关的。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个体,同时他因为忽视了他人的存在,使自己身陷囹圄。整部小说,都贯穿着存在、自由、选择、行动、责任等要素,生动地呈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折射出王尔德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参考文献:

①②③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M]. 郑晓园, 魏文峰 译.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第150页,第51页,第51页.

④让-保罗·萨特. 萨特文集5 [M]. 沈志明, 艾珉 主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⑤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等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猜你喜欢
王尔德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为自己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