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与《尚书大传》之“七观”说考论

2014-04-29 11:50:03赵燕汝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摘 要:“七观”说的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孔丛子》和《尚书大传》两书,但两书所载“七观”说的具体内容又稍有差异,因此“七观”说一度被认为是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论文围绕《孔丛子》和《尚书大传》两书中所载“七观”说的文本异同展开论述,意在证明两书中“七观”说实有其共同的史料来源,并非臆造而来。为当下《尚书》学的研究提供更为广博的文献材料。

关键词:“七观”说;《孔丛子》;《尚书大传》

作者简介:赵燕汝(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1

“七观”说的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孔丛子》和《尚书大传》两书。

《孔丛子》,《隋书·经籍志》题为孔鲋所撰,书中所载内容繁杂,记录了自孔子始,迄东汉孔子二十代孙季彦等人的言行。“七观”说见于《孔丛子·论书》篇:

子夏问《书》大义。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于《大禹》《皋陶谟》《益稷》见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勋焉,于《洛诰》见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谟》《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可以观度,《秦誓》可以观议,“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

孔子用“美”、“事”、“政”、“度”、“义”、“仁”、“诫”七个字对《书》的根本旨义做了准确的概括。

此外,对“七观”说有明确记载的是《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最早解释《书》经的著作,一般认为《尚书大传》是秦博士伏生所撰。《尚书大传·略说》所载“七观”说如下:

子夏读《书》毕。孔子问曰:“吾子何为于《书》?”子夏曰:“《书》之论事,昭昭若日月焉。所受于夫子者,弗敢忘,退而穷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壤室蓬户,弹琴瑟以歌先王之风,有人亦乐之,无人亦乐之,上见尧舜之道,下见三王之义,可以忘死生矣。”孔子愀然变容曰:“嘻!子殆可与言《書》矣。虽然,见其表未见其里,窥其门未入其中。”颜回曰:“何谓也?”孔子曰:“丘常悉心尽志,以入其中,则前有高岸,后有大谷,填填正立而已。‘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通斯七者,《书》之大义举也。”

虽然《尚书大传》所载“七观”说亦是孔子与弟子论《书》时所言,但两书所载“七观”说在内容上却有差异,《孔丛子》所载为孔子与子夏两人论《书》,而《尚书大传》所载除孔子与子夏之外,又多了颜回。此外,两书所载“七观”的次序与所涉《书》之篇目亦不相同。现就两书记载的不同点进行考辨,并参照两书所载内容确认“七观”说的可信性。

首先,《孔丛子》所载“七观”依次为:“观美”、“观事”、“观政”、“观度”、“观议”、“观仁”、“观诫”;《尚书大传》所载“七观”依次为:“观义”、“观仁”、 “观诫”、“观度”、“观事”、“观治”、“观美”。 在所观结果上存在“议”与“义”、“政”与“治”的差异。宋咸认为“议”谓“天命之义”;《皋陶谟》可以“观治”或“观政”,事实上是在高度评价舜、禹、皋陶的治政言行。两组字实则义同。所以,两处对于《书》之大义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两书所涉及的《书》之篇目上共有四处不同,现分别考述:

一、关于《帝典》与《尧典》之别。《帝典》这一篇名又见于《礼记·大学》中:“《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郑玄注:“《帝典》,《尧典》,亦《尚书》篇名也。”《孔丛子》所称《帝典》实际上指的是《尚书》中包含了尧舜两位帝王的事迹的《尧典》篇。

虽然后来伪《古文尚书》为了凑篇数将《舜典》从《尧典》中分离出来,但是在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舜典》一篇是统于《尧典》之中的。而《尚书大传》又是对《今文尚书》的说解,所以《尚书大传》中所指的《尧典》无疑也是包含了尧舜两位帝王事迹的内容的。

故《孔丛子》和《尚书大传》在“《帝典》或《尧典》可以观美”这一观上其实是没有差别的。

二、关于《大禹谟》《禹贡》与《禹贡》之别。刘瞳先生认为:“传统观点认为《大禹谟》既不在今文篇目内,亦不在真古文篇目内,是伪古文所掺入。”

三、关于《皋陶谟》《益稷》与《皋陶谟》之别。《益稷》属于《古文尚书》的篇目,《今文尚书》将此篇统于《皋陶谟》中。

四、关于《秦誓》与“六誓”之别。《孔丛子》曰:“《秦誓》可以观议”,宋咸注:“谓天命之义”。

《周礼》云:“誓,用之于军旅。”《墨子》云:“所以整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 “誓”主要是指君王诸侯在征伐交战前率队誓师之辞,交战征伐之前统治者对师旅的誓辞必定要陈述征伐的正义性,故孔子提出了“六誓”可以观义的思想。

通过《孔丛子》和《尚书大传》两处文献所载内容的对比参照,可以看出虽然两处文献在篇目上看似有较大差异,但从传世文献来看,实则基本吻合,这恰恰能说明“七观”说有同一原始文献来源,两书所载极有可能出于共同的原始材料,只不过在成书的过程中因为作者、时代、地域、语言习惯或门派之别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而导致局部内容有所出入。通过近代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可知,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属于显学,孔子的言论通过弟子及后学的传播曾在相当大的区域内被广为称引,在传播过程中虽然有些被臆改的现象,导致现有文献记载出现文本差异,但是总体上还是遵循了孔子的本义和旨归。

参考文献:

[1]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孔丛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2][汉]伏生撰,郑玄注.尚书大传[M].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1989:14.

[4]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孔丛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5]刘曈.刘勰“《书》标七观”说考源[J].东岳论丛.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