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开始,别的小朋友就比我厉害;大学的时候,别的系比我们系厉害;工作以后,终于,嘿嘿嘿,我微博的粉丝比别人只多不少,太有自尊了!人从生下来就开始,就在跟别人比、被别人比,终极目标就是比别人吸引到的眼神更多,好像关注度越高就能攒积分兑礼物一样。
受关注太少,被人嫌弃,会让幼小的心灵很受伤害,好像柔软的心脏上被人用小刀刻了只王八一样,受伤的心灵长大了,就习惯用卑微的眼神看别人。
午饭时间,有孩子的同事们在讨论要不要让孩子提早上幼儿园,早点开发智力对以后有帮助,可以在比别人更年轻的时候出人头地。但是,另一位同事指出了隐忧:你家小朋友看到比自己大的小朋友那么聪明、被老师宠爱,会挫伤自尊心吧?没办法,谁都想比他人占先,只要你在乎受多少关注,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努力,那这种努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令别人羡慕你,也可以令自己更羡慕别人。
在社交网络上,这种情况更显著,痴心努力想成为大V者,大有人在,可是这并不容易,需要深耕。我有一位老同学,大学时创业却阴沟翻船,所幸早交学费早积累教训,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在几家规模不同、所有制相异、行业各有特色的企业工作过之后,开始做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开网络公开课、给学员当面教学、参加专业沙龙等等,乐此不疲,小有成就。
他想出名,想成功,看到知乎上有“略懂”管理学的人给提问者拿出粗糙的解决方案就怒不可遏。他希望把正确的、合适的、精炼的企业管理知识传达给需要的人,并因此受人敬仰。但是互联网上的成功模式令他困惑。一次聚会时,他对我说,他在知乎上面认真写的长文章没人看,反而那些只会大放厥词的人被热宠。
他气不过,开了微博,每天精选管理学要点,提纲挈领,直逼关键,持续写了大半年,粉丝都没超过200,还包括120枚僵尸粉。我和他一起分析过新浪微博的传播规律,他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多,那些已经功成名就一呼百应的大V娇嗔两句都有一万转发,他一个起步晚的无名小卒不可能靠相同的模式出名。于是他转向微信,开了一个公众账号,每天晚上发一篇企业管理精要,这次效果不错,从熟人圈子开始,陆续有人关注他的观点。
这位老同学的志向是做得像某知名自媒体那样,让上班族每天早晨都能在拥挤的地铁中奋力举起手机听他讲几句高妙的东西。一位朋友最近斥资逾千元购买了它的高级会员资格,至于服务内容是什么,现在还没公布,只说有惊喜。见我惊讶得很,他解释说,创办者被认为开辟了“社群电商”模式,把脑残级别的关注度转化为花钱购物的潜能,他花钱办会员看上的是将来可能买到的货品,以及等待惊喜的刺激感觉。我深感这种人物和他们的作为离我们实在遥远,他们画的饼直接替代了我们脑中的未来图景。受高度关注的人,其行为在默默吞噬着想受关注而碌碌无为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在这个相当多元化的时代,当个普通级别的红人可能更经济,像人人网上那些小小年纪就写文章一呼百应的牛人,早早建立起粉丝群体,站上小小的圣坛,从大红人的阴影下分到自己的一小块势力范围就够了。
从以前大家写博客,到大家在论坛发帖子,再到大家互相用微博@对方,在朋友圈里提醒对方,不经意间我们彼此关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博客时代大家的在线关系非常清新,更像中学时的远方笔友。我高中时的一批博友,现在还保持联系的只剩下一人,那时候她和我还都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后来知道她喜欢的人居然跟我同班,现在她已经嫁做人妇了,我们偶尔还能在微博上评论对方的近况。当年博友们欣赏对方的博文,还复制下来全文转载,粘贴到自己博客上之后再写下感受,对方再来回复。再看看现在,微博受144个字的限制,吵架连字数都不够用,还是动粗口乃至线下约架最有效率。2005年底我开始用豆瓣,经历了文艺青年们在豆瓣上彼此交心的黄金时期,一位写得一手好书评的前辈还在一个长帖子中把我列入了值得关注的豆瓣用户的行列,真令我惶恐。
从关注对方的文字,到关注对方的照片和声音,最终到现在关注对方的一颦一笑,在社交网络上的人们彼此对等的关系在减少,彼此崇拜的关系在增多,很难再有很多人一起发展成彼此很熟悉的朋友圈子。到现在,还偶尔有人发豆邮给我或者评论我的微博,说看我豆瓣、微博很久了,觉得这个姐姐不错。苍天呐,人家明明是纯爷们嘛!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