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雾霾严重导致天上出现三个太阳!其实,这是我用手机隔着双层玻璃随手拍的,左边两个圆斑不过是太阳在玻璃上的像而已。以后大家不要再被这种缺乏科学常识的言语所忽悠了。
《科研梦,可能沦为精神贵族独享的专利》:一个冷门学科的没有任何优厚待遇的普通师资岗位,竟然拥挤了数十名海龟、中科院、名校博士去竞争。我这个13年前毕业的土鳖博士不禁感慨:如此强悍的应聘者,以前可以顺利晋升教授了,而如今,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始终紧盯着文献(研究论文)不放?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这不仅是对初学者如此,即使对一个久在此道中的人士来说也是必须的。对于没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初学者,或者没有科研经历、紧密师承关系的人来说,在一般的环境下,阅读文献是科研入门的第一课。对于道中人来说研究文献则更是把握科研全局、发展动向和方向的必经之路。我们要能从文献的学习过程,到文献的体验过程,再到跳出文献的过程。从知识积累、汇集、探索,理清思路,查找问题的历史源头,来龙去脉;到体会发现看待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和观点,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到跳出文献,获得灵感和启发,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历,开始自己的兴趣研究。文献是前人心血铸就,文献就是武功秘籍!
中国出版行业,大多以公司名作为品牌,诸如“读客”“湛庐文化”“中信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等公司品牌,绝少有独立品牌(在出版企业内独立运作——包括拥有选题、资金、人员配备等的相对自主权——专注于某种类型图书运作的单位),屈指可数且比较成功的独立品牌包括“铁葫芦”“黑天鹅”等。很多独立的品牌,都在日渐式微甚至消失。难道出版业很难建立独立的品牌么?
当年我在报国际政治这个专业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还需要学这种需要计算需要逻辑推理的经济学啊!早知道我就去报哲学历史或者广告了!救命!
#编辑纪事#今天上午,我一个前辈同事打电话给我,她是我们公司的销售,希望我在对待作者的方式上能够更热情一点,比如作者来杭,就应该全程跟随,做好服务的角色。我反思,我在人际处理上确实太过冷淡,应该改进。如今的编辑已不是纯粹的字词修改者,要扮演多个角色,而销售心态绝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