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声乐的贡献

2014-04-29 08:28毛海英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毛海英

[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洋音乐在我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除中国本土的音乐家做出的贡献外,犹太音乐家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犹太音乐家对中国声乐发展做出的贡献展开论述。

[关键词]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中国声乐

二十世纪初期,西洋音乐传入我国,并经历了其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在特定时代背景的冲击下,悄悄地做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蜕变。当时虽然中国本土的音乐家与音乐工作者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我国仍然不具备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西洋音乐的能力。于是,一大批外国音乐家的音乐活动对我国西洋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以犹太音乐家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在声乐、器乐、音乐理论、创作技法等领域全面地在中国掀起一场音乐的革新,尤其对我国声乐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拓宽声乐表演艺术的视野

二十世纪之前,中国的声乐表演主要以传统的民间小调、戏曲与曲艺的体裁和独唱的表演形式为主。二十世纪后,中国的很多大中城市,如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地迅速涌入了大批外国侨民,这些侨民中犹太裔侨民的人数占到了绝对的优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驱使他们不论在多么困难的生活条件下都不会放弃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他们经常在固定的犹太社区中定期地举行音乐活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合唱、重唱等。此外,在哈尔滨、上海等地林立的犹太教堂和犹太学校中都拥有自己的合唱团,且频繁地进行演出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主要是针对犹太侨民而开展的,但它并没有排斥中国人的观看与参与,很多中国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对声乐表演的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犹太音乐家的专业表演令中国人认识了新的声乐艺术体裁——歌剧。有文献记载,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外国传教士进宫表演意大利作曲家帕果莱西的幕间插剧《好女儿》,但由于中国封建传统深厚,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比较缓慢,加之当时也缺乏开放的文化氛围,艺术和技术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在此之后只有极少的专业歌剧表演局限于宫廷中出现。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外侨为主体的专业歌剧频频在上海、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一大批颇具水准的犹太音乐家是演员中的中流砥柱,如俄籍犹太歌唱家苏石林、维尔京斯基、女高音歌唱家普科夫斯卡娅、男低音卡斯托尔斯基等,都曾活跃于当时中国的歌剧舞台。犹太音乐家门的演出活动拓宽了中国音乐爱好者的视野,让他们第一次了解了西方声乐发展的体裁与表演形式。

二、引导近代中国声乐创作的新思路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式学堂的背景下,中国进入到近代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时代。沈心工、曾志斋、李叔同等音乐家开始采用日及欧美音乐流行曲调填新词编新曲的方式推广新乐。与此同时,大批犹太音乐家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旧中国从未见过的全新的欧洲音乐经典作品,更多中国人在犹太音乐家门精彩演出的歌剧《浮士德》、《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卡门》……中领略了西方科学、完善、精湛的声乐演唱及古典音乐创作技法的魅力。犹太音乐家蓬勃的音乐活动好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不但燃烧起中国人对西洋声乐的喜爱,在音乐文化概念和音乐审美观念上影响了中国人,也燃烧起中国音乐家借鉴西方创作手法进行歌曲创作的理想。沈心工的《黄河》、《采莲曲》、李叔同的《春游》、《早秋》、《留别》等是运用规范的欧洲作曲技术创作中国歌曲的最初尝试。二、三十年代,中国迎来了艺术歌曲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萧友梅、贺绿汀、赵元任、黄自等中国音乐家在作曲技法上大胆探索,创作出《问》、《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大江东去》、《花非花》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其中还包括一些多声部声乐作品,如《春游》(三声部)《留别》(二声部)等。另一方面,中国音乐家开始了对歌剧创作的探索。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作品开创了中国歌剧创作的先河。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中国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上做出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上海之歌》(张吴,1939)、《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秋子》(黄源洛,1941)等作品。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创作的发展主要的功绩在于中国作曲家主观上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但从客观的条件来看,犹太音乐家的频繁而丰富的音乐活动从文化心理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中国的音乐审美听觉习惯和趣味,加之带来的西洋基本音乐理论知识与作曲技法所奠定的技术基础,将中国的声乐创作引入到全新的创作思路中来。

三、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与演唱方法

二十世纪上半叶居住在中国的犹太人中,具有声乐表演才能的音乐家非常多,他们中很多被聘请到专业的音乐学校任教,如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上海国立音专)、y.M.戈尔德施京(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霍尔瓦特夫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路皮气克夫人(上海国立音专)等,还有一部分则开办私人音乐学校或担任家庭声乐教师。犹太音乐家们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取代了我国传统意义上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教学中特别讲究规范及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他们运用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从发声到作品的演唱,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声乐训练。演唱的作品既有西欧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又有中国歌曲作品,还经常指导、带领学生举办各种学生音乐会和师生音乐会,以此促进学生演唱实践水平的提高。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的歌唱家,如斯义桂、郎毓秀、沈湘等;中国的声乐教育也从此逐步规范起来,承袭了西方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西洋美声的发声方法与教材,同时配备相应的音乐基础课。我国的声乐教育从此走上了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我国音乐从传统向西化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犹太音乐家在中国音乐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中国声乐的演唱技术、体裁、创作乃至教育的发展都推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