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江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技术。
[关键词] 玉米 种植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67-01
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物,玉米种植一直颇受关注,下文就从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入手分析玉米种植技术问题。
一、自然条件因素
与其他地区不同,东北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全年的无霜期较短,约为130-170天,年降水量达到400—800㎜,而7-9月份为降雨的高峰期,比较适合玉米的种植,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二、常见的种植制度
1. 清种制度
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多为一年一熟,春季播种,以清种为主,占到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50%以上,除了清种外,玉米在轮作中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一般与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进行轮作,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
2. 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
受到气候特征的影响,东北地区在玉米品种的选择是哪个多选择成熟期适中或者是早熟的品种,同时要具有耐低温、产量高的特征,长单506、长单529、郑单958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加强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
要想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关键就在田间种植这一环节,这就要求种植人员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1. 种植前的田间管理工作
首先,耕地与选种
这是保证产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十分关键的工作,耕地必须要掌握好时机,做到起垄深松,同时要关注当地的天气情况及温度变化,根据土地及气候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一般两年左右换一次品种即可,保证品种的抗病性。
其次,缺苗补种
由于玉米的种子质量与土壤的各方面情况不同,在播种后,玉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苗、断苗问题,所以,出苗后要定期去田间查看,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要立即补种或者是移栽,如果发现缺苗严重的话可以通过坐水补种浸水催芽的种子;如果缺苗情况不是十分严重的话,可以采取移苗补种。在移苗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阳光过于充足的天气,最好可以带土移栽。补种或者移栽后必须要定期浇水,减少缓苗的时间,促进成活率。
最后,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的时间必须要掌握好,适时间苗,合理定苗是确保合理密植的关键环节,间苗时机必须要早,在幼苗扎根前完成,间苗要遵循去弱留强、去杂留齐、去病留健的原则,保证留下的每株幼苗都可以成活。
2. 种植中的田间管理工作
当进入到玉米拔节的过程时,根据专业人员的指导,以“早促、早管、促早熟”为指导原则,指导农民尽早追肥,多次趟铲、深松中耕,防治病害,严格做好玉米的后期管理工作,促进玉米可以正常声场,提高产量。
2.1 多铲多趟,增温保墒
提早完成中耕铲趟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铲多趟,改善土壤的通透星宇蓄水能力,增温保墒,促进玉米整体的发育。对于低洼湿涝的天地则必须要做好排水工作,合理做好中耕工作。
2.2 尽早追肥,深施基肥
为了提高与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及早的完成追肥,基肥必须要深施,从拔节期到小喇叭口期,对玉米田进行测开沟,深追氮肥,然后进行检测,根据结果实弹的补施所需的肥料。对于涨势相对不够旺盛的地区,可以适当的增加肥量,改善土壤的肥沃性,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叶面施肥的方式,加快弱苗快速强壮。为了避免脱肥,也可以在大喇叭口期到花粒期根据植株的涨势钟情补施适量的氮肥,除了上述的施肥方法外,也可以选择玉米专用的控肥技术,应用不同技术将长效复合肥多次施肥变为一次基肥深施,实现一般作物生育期内不在追肥,促进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2.3 深松土壤,蓄水保墒
为了促进产量的鞥急啊,结合追肥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话费深施,改进肥效,清除杂草,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蓄水的能力,蓄水保墒,加快玉米的生产速度,促进产量的提高。
2.4 密切监测,防治病害
玉米播种后进入到东北的预计,气温也会偏低,此时诸多病害就会迅速增长,玉米除草剂要害与玉米螟病的发病几率也会迅速增加,根据玉米病虫害的特征,进一步强化指导,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及时将生病的植株清楚。对于大斑病、小斑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则要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栽培防病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理,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2.5 后期促早熟,做好霜冻害的防治工作
玉米生长的后期,要结合天气变化适时处理,如果遭遇干旱要进行灌溉,避免减产,同时也可以适当的补肥,避免脱肥早衰。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放秋垄、拿大草、割除空秆及病株、打底叶等促早熟的对策,保证玉米籽粒正常成熟,避免由于霜冻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工作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情况随时做出调整,除了常规的耕地、选种、加强病虫害的管理外,还必须要做好抗低温、抗寒的工作,方可确保玉米的产量,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迪,黄绍文,金继运. 氮肥运筹、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对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2)
[2] 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赵明,董志强,李少昆,杨凤山.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06)
[3] 李艳杰,李玉成,张凡江,王伟,谢丽华,戴志铖,王翊. 玉米大垄垄上机械化行间覆膜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