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y Picciola & Stuart Jackson
早些年,一个希腊人哈姆迪买下卡夫食品旗下一家快倒闭的酸奶店。由于他认为除了希腊的酸奶,其他地方的酸奶都非常难吃,甚至不能叫做酸奶,所以他决定生产那种紧致的希腊酸奶和羊奶酪,取名“乔巴尼(Chobani)”。彼时,巨头们还在坚持常规的酸奶产品线。没过多久,哈姆迪的酸奶厂就成了美国的第二大酸奶商,蚕食了对手几十亿美元的营收。最近的报道指出,乔巴尼正在与投资者洽谈一桩生意,公司估值已高达50亿美元。
食品行业在如今的市场发展最为迅猛,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选择的根据也越来越基于销售人员的口舌。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一拨又一拨的营销团队出现在大型食品公司的总部,这种盛况是在其他任何行业中都见不到的。尽管如此,所谓的“巨头”还是错过了希腊酸奶。
食品市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型食品公司以营销为中心的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乔巴尼事件”至今值得我们咀嚼,哈姆迪这一酸奶怪咖究竟留下了哪些重要启示?
不要低估消费者的视野。大型食品都有其固定的配方,并控制了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花巨额资金在电视及广告牌上做广告,或者在超市的显著位置推出“尝鲜价”,试图引导消费者的意识。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社交媒体、网上零售商、口碑营销等都给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由此,公司不仅需要以全球口味重新定义产品,还需要开拓新兴营销渠道,包括与专业零售商合作推出新品,并利用社交媒体和其他工具将口碑营销做起来。
“重口味”绝不等于“好口味”。传统的消费者口味偏好实验误导了几乎所有食品公司,使他们不断追求更甜、更咸、更油的产品。乔巴尼酸奶进入市场的时候,一罐传统的酸奶所含糖分与甜点毫无二致。哈姆迪说他推出“奇怪”的希腊酸奶时,根本没有什么钱用来推销或打广告。但他还是开发了这一产品,因为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的酸奶會非常卖座。无论哪个公司,想要做出成绩的,都必须对自己的产品有这样的信心。
钱应该花对地方。大型食品公司的产品一般毛利润都很高,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钱花在营销和推广上。巨头们不喜欢希腊酸奶的原因就是它比普通酸奶浓稠,成本很高。他们并不会根据价值链均衡分布成本,而是主要投资在下游,如包装和推广上。现在,人人都应该意识到,伟大的产品不用过多的营销。
学会尊重“小产品”。像宝洁和联合利华这样的大公司往往对发布新品是没有兴趣的,除非能带来几亿元的潜在收入。如果一开始有人能起来与乔巴尼酸奶抗衡,也许现在的酸奶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公司该如何消除对“小产品”的偏见?不妨把它看作是“小雪球”,只要是有潜力的“小雪球”在雪地里就会越滚越大,看似利润不高的新品有一天会滚成“大雪球”,极有可能成为公司的重要支柱。
大型食品公司之所以“大”,显然是因为过去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少不了传统营销部门帮助攫取的巨额利润。但光依靠一种方法进入市场显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了,应对市场信号有快速灵活的响应,以及随时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机制。对任何食品公司来说,这都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