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时代5大悬案

2014-04-29 00:44本刊编辑部
商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圈子头条顾客

本刊编辑部

新恋爱时代

在过去几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连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不少企业人士开始感叹,未来的市场是属于“90后”、 “00后”;越来越“搞不懂现在的消费者”;从产品中心化到顾客中心化……

未来总在我们的前面,我们怎么可能去追得上“她”?100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处跑去问客户:“未来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匹更快的马”。

很显然,如果你认为“马”是追求未来的利器,你就错了。

另一个问题是,“女神”一般的消费者,让“屌丝”一样的企业如何去求爱?基本的结论是,追求“女神”的要求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当你做到这些,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你又老了,而“她”也老了。

关于未来,一切都需要重新想象。

在新时代的消费者群体和消费文化面前,还存在“执子之手”、“海枯石烂”吗?我们以前人手一部诺基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这个品牌“忠诚”,而是因为它“可爱”。当它不再可爱,或者有人比它更可爱,所有人都一起“大声说拜拜”。

消费者如果爱我,就会为我付费,如果爱我,就为我行动起来。但恋爱不等于婚姻,他们绝无可能为你奉献一切。

今天如果我们去观察:什么样的人身边会美女如云、大腿如林?这个人不一定如1980年代般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也不一定如1990年代般“有车有房有存款”,不一定是“土豪”,但一定不能“土”,甚至有点“酷”,还必须拥有广泛的人脉圈子和极强的社交能力。

所以很多过去的企业讲,我们不去包装,我们也不懂营销,我们就踏踏实实地做产品,这个逻辑正在被颠覆。会影响、会说话、会制造势能,可能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一个重要核心。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多了解你的“接口”,让消费者从不同的角度爱上你,但别向他们求婚。

——就像互联网一样。

顾客不一定是上帝

1975年的某一天,一位恼羞成怒的顾客冲进阿拉斯加诺德斯特龙的一家新开业的店铺,态度嚣张地甩给店员一只破损的轮胎,要求退货。诺德斯特龙高层极其重视这起经营“事故”,最后爽快地为这位轮胎哥专门进了一只新轮胎,满足了这位顾客的换货要求。

为什么诺德斯特龙要专门进一只新轮胎?因为诺德斯特龙的店里根本就没有轮胎出售。这起事件确实让诺德斯特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了“以顾客为上帝”的美誉。

顾客就是上帝,成为今天几乎所有企业的圣经。

诺德斯特龙依靠为上帝提供无底线的服务成功了,苹果靠着为上帝提供巧夺天工的产品成功了……

但是,更多的企业却无法靠这个圣经般的信条得救,并且,这个信条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怀疑。

看看现在的消费者吧,他们很难对一个品牌产生信赖:你做产品打折,把他们吸引过来,对面的竞争对手来个折上折,他们马上转身离开。你用压箱底的钱开发个新产品,他们却跑去买盗版你的山寨货。我们总是在困惑,为什么消费者更加青睐产品不如我,服务不如我,广告不如我的品牌?于是,企业家们开始怀疑,顾客不一定是上帝,至少不全是上帝,因为上帝让我们得救,顾客却不一定。

看看我们身边年轻的消费者你就会明白。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新的事物不断出现,他们充满好奇,习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你很难保证留住他们很久。

这里我们想起一个经典电影《末代皇帝》里的一幕,小皇帝贪玩,坐着大轿子的他非要走下轿子,肆无忌惮地奔跑,一群太监们就跟在小皇帝的屁股后面辛苦地左右追赶。此时的企业,就如抬轿的太监一样,跟着小皇帝,怎么追,都追不上。

面对这样的窘境,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得不对诺德斯特龙“经典”的以顾客为上帝的行为重新盘算:轮胎哥是诺德斯特龙的常客吗?他以后的消费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否能超过那只轮胎的价钱?假如无法超过,诺德斯特龙的换货行为确实难以理解。这个盘算可以用到对所有顾客价值的衡量上。尤其在这个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更新频率加快的时代,有些问题更加值得我们慎重思考。上帝一定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对的,所以,顾客不一定是上帝。

只有那些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超过我们服务价值的才是我们真正的上帝,而顾客能与我们合作的时间越久,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就越大。于是,我们就不得不重视一个概念:客户的终身价值。

怎么才能获得他们的终身价值?就需要了解他们的动态,进行跟踪服务。大数据时代,一切数据的收集显得轻而易举,而数据,则最能客观地反应出他们需要什么。

1.丹尼斯商场:大商场小圈子

五一小长假到来了,各大商圈的商场、超市又开始打折促销了,假如你消费的足够多,交款柜台的漂亮小妹就会热情地告诉你:先生/女士,我们一次性消费1000元可以办VIP卡哦。办VIP卡有什么用?

对消费者来讲,可以在下次购物时给你打个小折,对于商场来讲,一张VIP卡可以吸引你的消费者下次再来。但这个VIP卡的作用有多大?对消费者来讲,很可能对面的商场不用VIP卡,照样可以拿到更低的折扣,对于商场来讲,可能这个消费者的皮夹子里有附近多个商场的VIP卡。

假如商场真的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为目的来办理VIP卡,这张卡片的价值显得太轻了。郑州丹尼斯百货,就从这张卡片上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丹尼斯对VIP卡进行了筛选,从中找出了高端会员,建立了一个门槛较高的圈子。对于这个圈子里的客户,客服部专门研究、分析会员消费特征、消费需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寻找会员有效的培育与管理方式。从这些数据分析里,丹尼斯得到了他们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并能及时针对他们的习惯和需求制定营销策略,保证商场对他们恒久的吸引力。

并且,丹尼斯为他们提供了较为贴身的服务。比如,只要这些会员一步入商场,销售人员就能认出他来,能很快叫出他的名字,还能非常清楚地记得他说过的家人的情况,这些会让高端会员有归属感。

而为了更加深层次发掘这个圈子的价值,丹尼斯还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比如高尔夫体验活动和马术表演。在活动中,这些会员又参与对丹尼斯商品结构和服务的讨论,直接愉快地参与了丹尼斯的管理。丹尼斯实现了如小米般的“共同经营”。

毋庸置疑,对高端会员的维护费用是昂贵的,但是,会员对商场的销售贡献非常大。以丹尼斯为例,数据显示,全年销售额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会员贡献的,其中,高端会员贡献的销售额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正因为高端会员的贡献惊人,与争取一个新的流动顾客相比,商场更愿意维护好一个固定顾客。尤其在目前的零售环境下,商场需要不遗余力为这个群体量身定做专属服务。

2.唯品会:自己当上帝

“美女,随意挑选!”

在传统的服装店里,进来一位消费者,导购总会热情地迎上去打招呼。有了这句话,美女当然就很“随意”,不慌不忙地晃了两个小时,试了十几件新款,最后不慌不忙地走出去。

唯品会让随意的顾客变得紧张起来,似乎在它这里,自己才是上帝。

每天上线什么牌子由我定,限量销售,你错过了就没了,还想要,等下次碰巧上这个牌子吧。一件东西加入购物车你只有19分钟决定到底付不付款,过了19分钟,不好意思,提醒过你了,现在东西被别人拍走了,你后悔去吧。过去的等你付款求你付款变为如今的你上赶着付款。其实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一种观念就是我的产品不愁人买,你不买就没了。

唯品会的客服发现,很多消费者不会在乎你的态度,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

摸清了“新上帝”的性格,就知道怎么伺候了。有了这种观念支撑,唯品会大胆变革了竞争的主客体。过去的产品竞争消费者变为如今的消费者竞争产品,你需要每天10点守在电脑前,一上线下手快准狠才能斩获心仪的商品。

但是,之所以有自己当上帝的自信,是唯品会与其他网购平台有巨大的差异性,它不像阿里京东一样,包罗所有产品,以产品吸引顾客,这实际上依然是传统经营模式中的以产品为中心。唯品会专注于闪购模式,在以女性为主的垂直市场发力耕耘,不主动与阿里、京东正面交锋,醉心运营热销单品(俗称“爆款”)。最具反“顾客就是上帝”原则的是,唯品会主抓回头客,以流量而言,唯品会并不占优势,但是唯品会的重复(2次及以上)消费用户可以占到活跃用户总量的五成以上,这让唯品会在购买流量之外还能运营会员。围绕以上特点,唯品会从商贸战争中磨砺出来的“小生意思维”,它的逻辑也是“合适的顾客才是上帝”。

广告沦陷

广告业的从业人员都非常关注一个现象,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中,药企不见了踪影。有人说是药品违规广告造成的,有人说是广告效果下降而导致的。之后,权威消息说,央广以前品牌广告占据70%到80%,现在仅占据30%到40%。不单单是电视广告、纸媒广告,甚至曾启蒙人们互联网思维的门户网站广告都在衰落。足可见企业对广告投放热情减弱的现状。

而企业的行为,自然是受消费者影响的。不是企业不愿意投广告了,而是现在越来越少的人相信广告了。以前,在央视上打一个广告,都可以成为全国人民的口头禅,“全心全意小天鹅”啊,“今年过节不收礼”啊。就连在报纸杂志上登一个“豆腐块”,都可以收到几百封来信。现在呢?甚至人们在媒体上看到关于某个企业正面的新闻报道,都会马上质疑:这不会是自我包装、自我炒作吧?

是啊,凭什么相信你?曾经,三鹿的广告做得也很高大上,双汇也到处在电视上说自己很绿色,结果呢?80后、90后,连父母老师的话都不想听,凭什么要听你电视的,听你报纸的?

广告并不是突然沦陷的。只要看看媒体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受众的圈子在一点点缩小。20年前,我们连都市报都很少看到,权威报刊发一篇文章,就可以响彻天下。后来,开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媒体,财经媒体、时政媒体、娱乐媒体、时尚媒体,哪个圈子里的人,就去关注哪个类型的媒体。后来,出现了行业媒体,从车船、食品、服装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甚至连一条裤子、一双袜子、一副眼镜都有自己的代言媒体了。媒体行业在扩大,圈子却在缩小。

这个过程,看似是媒体成熟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威消解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一个发射塔就可以覆盖一座城市,它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影响数十上百万人。因为只有一种声音传播,人们无从对信息进行对比,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电视上看到、广播上听到、报纸上读到的那样简单,于是就有了新的信息需求,一些新的媒体就产生了。

而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人们却有了另一个困惑,信息多得令人无法甄别,于是,干脆谁也不信,只相信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哪些人可以信任?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于是圈子开始出现,而互联网,刚好为圈子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便利。

今天,人们开始更加相信“圈内人”的话,信息传播回到了最初始的部落状态。他们以群体或者社区存在,群体和社区有相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

在此前提下,企业需要更多思考未来客户群存在和生存的方式。然后,适应这种部落式的品牌传播方式,改变全面撒网式的传播为圈子传播,而实现圈子传播的前提是先有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建立一个企业与受众都可以接受的价值观和利益点。

1.泸州老窖:圈子酒

我们可以用微信建设一个圈子,可以用微博建设一个圈子,可以通过某种俱乐部召集起一个圈子,来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而泸州老窖,却用产品做了一个圈子。

在国家提倡节俭之风之际,茅台、五粮液极力撇清白酒与奢侈品的关系,希望走亲民道路,投靠大众消费者。泸州老窖则高调推出超高端新品“爱我中华”,价格分别为3180元、5600元和128088元。当然,爱我中华的价格并非其吸引眼球的地方,其吸引眼球的是这种产品做出的圈子。

为了保证圈子的稳固性,爱我中华选用了股东制,由一群完全没有售卖过酒的人进行“小圈子”的传播和销售。这些股东既是投资方,也是销售商。但这十几名股东,并非传统白酒产业链上的相关从业人员,而是各自细分领域的成功人士,例如房地产、品牌企业等等。他们在小圈子推广并销售这酒。或者说,他们用各自圈子所辐射的人脉,来营销此款酒。从这个角度说,“爱我中华”更像一款“私享酒”。“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而实际上,这款酒的目的也并非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泸州老窖的品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恰恰是小众传播。

通过口碑不断地放大知晓的人群。具体流程就是先召集一个股东的原始圈子,然后圈子里的人凭借自己的人际能量再去建设一个新的小圈子,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乘数效应。

这款酒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业绩提升,更多价值在于这种模式能够为泸州老窖树立更高的价值形象——不仅是这款“圈子酒”本身,以通过口碑传播来继续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

2.嘎嘎酒江湖菜:找准圈子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江湖中人,最怕进错圈子。

重庆是个很江湖的地方,在这个很江湖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就餐形式,叫做江湖菜。后来,这种江湖菜被很多聪明的店家写上招牌,招揽顾客。但是有些店家,招牌写上去了,却一点也不江湖,还是固守着传统的餐饮经营模式,有客上菜,无客关门。

有一家叫嘎嘎酒的江湖菜非常聪明,不但把江湖菜做出了江湖味儿,还找对了圈子——媒体圈。店家的老板姓王,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年轻人,他结交的朋友又都是朋友很多的人。

小王本人高中毕业,对媒体圈的事情并不了解,但他首先有个对媒体圈了解的朋友老徐。有一天,小王把老徐请到店里,好酒好肉招待以后,让他掏出自己手机,给自己认识的所有媒体朋友打电话,“明天嘎嘎聚会”。当然,老徐请客,小王埋单。

老徐振臂一呼,自然应者云集。第二天,人到齐了,菜上桌了,吃饭之前,老徐让大家搞一个“江湖仪式”,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按着按钮不放,于是,在场的所有人的账号都出现在每个人的屏幕上,一个二十人的圈子形成了,命名叫江湖嘎嘎酒,圈子的老大自然是小王。

酒局开始了,啤酒喝了一箱又一箱,小王总是在说,大家喝,今天认识大家我高兴,这酒我埋单。实际上,今天的酒菜全部是小王埋单。

散场的时候,小王还给每个人发了一瓶自己研制的辣椒酱,这东西,在重庆可是送谁谁喜欢。大家回到家,都还在啧啧赞叹,这老徐真够意思,无缘无故请吃饭,然后又一想,这小王也不错,请我们喝了那么多酒。

于是,就在自己的微信圈子里发个图片吧。这些媒体人的交际可是神通广大,消息发出,就盖满了小半个重庆。嘎嘎酒一举成名。

头条之死

有个网络段子很有趣: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无法上头条……

这不是在讨论媒体动态或者娱乐八卦,而是借越来越奇葩的互联网读者的视角,阐明一个道理:就连“无法上头条”也能成为头条,上头条真的很容易,难的是下一秒你还在头条上。

这就像当下的营销,瞬间将某个本不知名的品牌引爆流行,下一秒却迎来陨落。更有甚者,即便口碑爆棚,但悲剧的是,人们都是道听途说,真正掏钱体验过的寥寥无几。

“上过头条就死”和“死在头条上”成为越来越频繁发生的故事。就拿凡客来说吧,凡客体引爆之后,它已经有太长的时间没有占据消费者的视野了。2014年4月,已经处于“七年之痒”的凡客,为自己贴上了新的标签:饥饿营销,做令人尖叫的产品。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想成为“××业小米”的家伙。检索时间轴,在“凡客体”之后,它是怎么被消费者忘记的呢?事实上,从个性品牌到沦为与地摊货无异的低端商品,凡客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来了,爆了,死了。

中国网络上的一哥就如香港警匪片里的老大,上位快,死得快。是因为新新消费者太过于喜新厌旧,还是因为头条的价值正越来越小?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情让我们看不懂:我们不明白芙蓉姐姐为什么会走红,我们不明白郭德纲的相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叫好,我们不明白昨天还在玩微博的人为什么一下子全部投靠了微信……我们甚至连“人艰不拆”、“喜大普奔”这些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但是他们却都忽然地大红大紫,又莫名其妙地随风而去。

这无疑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基业长青”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既要比谁能“红得快”,还要比谁更“红得久”。对于你的消费者而言,你要靠什么来争取他们心目中的“终身成就奖”?

前天还在找马航失联客机,昨天就开始“且行且珍惜”,文马刚刚和好,他们又发现薛老师出狱了。

80、90后为主力的网民从来不会追着一件事物跑。谁新鲜,我跟谁,是新人类的处事原则。头条之所以不再是头条,是因为头条老了。头条怎么死的?头条是老死的。想要不老,必须铆足精神,跟上新人类的脚步,不然没人顶你,很快就沉下去了。

那是2010年,在风靡大街小巷的“凡客体”映衬下,凡客抵达最辉煌的时刻:销售额20亿元。那一年,读书人出身、做过编辑的陈年如日中天;而今天成为凡客投资人的雷军,才刚刚踏上“为小米而生”的征程。

在做2011年计划的时候,陈年和管理团队们非常“保守”地拍脑袋拍出了60亿元这么个增长200%的数字。而到了2011年3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他自己又将这个数字“修正”成了100亿元。

一边是疯狂地无规则地扩展生产线,一边是资本市场对电商股的热炒,立志做一家“卓尔不群的服装品牌”的陈年,似乎忘掉了初衷,热衷于把凡客做成大电商平台。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2012年电商进入寒冬,庞大的库存沉重地打击着凡客。凡客不但没有跟上新消费人群的脚步,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经营逻辑,丧失最初的模式,向另一个方向跑了。

保持个性,自成逻辑,才是稳住头条的制胜法则。

1.大象:小米气质的安全套

说起社会化营销,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杜蕾斯。这些年,粉丝们不知多少次为这个微博账号突如其来的灵光乍现拍案叫绝,并疯狂转发。而在今天,说起避孕套,人们往往还要提到一个名字:大象——号称具有“小米气质”的互联网安全套品牌。

它和小米有多像?

产品上,大象只销售一个型号一款产品——7只装的安全套,定价59元,如果消费者按月订购或企业B2B采购则能享受一定的优惠。这与小米的“单品制胜”的理念非常相似。

此外,周边产品开发。即将投入生产的两款周边产品是:带有存放安全套凹槽的手机壳和缝有存放安全套口袋的袜子。创始人刘克楠表示,这些凹槽和口袋都被设计得极为隐蔽,就算拿在手上,也不会被其他人发现秘密。

最后,大象的定位竟然是: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最懂安全套的品牌!而它的对外口号则是:“大象,年轻安全套第一品牌”。不用提醒,这和小米定位在年轻人和发烧友是多么相似!

碎碎念着互联网第一品牌的小米,大象在营销上却踩着杜蕾斯上位了,比如它在营销上最主要的策略就是“针对杜蕾斯、和杜蕾斯对着干”,一方面历数着杜蕾斯的几大“罪状”,另一方面拿大象的产品与杜蕾斯的核心产品进行多个维度的比较,以突出其优势和性价比。以此,成功抢了杜蕾斯的头条。

2.Roseonly:富有就是个性

常看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人都知道,只要上面的女主角足够个性,哪怕是不被大众感受接受的个性,也总有人喜欢,有帅气的男生专门为她而来。

年轻人,喜欢的就是“跩”,跩出个性。

Roseonly就足够跩,同样是玫瑰,大街上的玫瑰十块钱一支,它却要卖几百块一支。从没买一赠一,清仓甩卖,跳楼价,就是那么贵,可就是那么供不应求。

任它高高在上,任它贵的你想哭,任它死不降价,依然有大群消费者来膜拜它。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的跩,Roseonly就跩成了一种符号,代表了一个人群。

这个人群就是数目庞大的新新消费者,他们鄙视三从四德、正襟危坐,崇拜能够表达他们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Roseonly的符号就是炫富,它迎合了送礼人拉仇恨式的得瑟心理;收礼人的炫耀心理;消费者之间的攀比心理。羡慕嫉妒恨,世间最复杂的感情都被它表达了,它怎么不成功呢。

Roseonly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坚持跩,不一味迎合消费者,不一味地放低身段追在消费者后面跑,没主见地依着消费者的性子癖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模式,不断为消费者打折抽奖发代金券,橡皮泥般可塑性强却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硬件失宠

小米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更廉价的智能手机,消费者期待:苹果手机啥时候降价?乐视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更廉价的智能电视机,消费者希望:是不是智能家居也能便宜点?最终,传统行业里的家电制造商格兰仕高调宣布了:正在考虑推出一个系列的免费产品……

够了!在企业们的“三观”里,硬件彻底失宠!而“傲娇”的消费者们,在层出不穷的“免费”招数溺爱中,还在持续发出“爱的宣言”。正在默默用硬件赚钱的你,真的有听见大家的心声吗?

而在爱的表达中,一些视产品为生命线,把毕生精力都投入产品研发的企业家们更加焦虑和委屈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浪费”。因为技术就像GDP一样,是一个硬指标,我们也只能在这个方面做无穷无尽的努力。但是,消费者们想要的仅仅是一款令自己心动的“好产品”,而才不管你是不是“顶尖技术”。

一方面是硬件免费的呼声原来越大,一方面是被一种传统的工业精神——技术为王胁迫,不得不下血本在产品上不停投入。

传统的生产企业在面对硬件免费的现象时,总会提出一个问题,产品硬件还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任何人都知道,重要。商品的使用价值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但问题是,当你的产品超出了消费者现在使用的可能,就说明你已经走入了对产品的迷信状态。就如你要给一个杯子注水,倒满了,你还要倒,那么你做的就是无用功。

以前的消费者都习惯遵从一种规矩,相信约定俗成的指标,并盲目地毫无置疑地跟着这种指标走。比如电视机的像素,牛奶的纯度。但新的消费者从来不相信这些所谓的指标,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感觉和体验。

实际上,你无法在产品上达到极致,在产品方面不停地挖掘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科技的进步日益加快,只有研究院才会专心致志进行发明创造。况且,你是企业,你开发的新技术,很可能明天就被所有人掌握,你在为整个行业埋单。你要对企业的所有行为作出衡量,什么行为才是最值钱的。既然你在产品方面的努力已经超过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何不停下来等等,关注一下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在孜孜不倦探索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我们能不能思考一下,使用价值的“使用目的”是什么,我们倒水是为了解决使用者口渴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没必要倒更多的水,可以将倒“溢出的水”的精力省下来,做些努力让水更好喝一些,放些蔗糖,放些牛奶,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而这些蔗糖、牛奶满足了消费者的完美体验以后,完全可以收费。

这就是目前很多人在做的。在2013年,乐视、爱奇艺、小米、阿里巴巴相继发布了智能电视、盒子产品,其价格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近乎“免费”的形式在提供产品,希望通过削减硬件成本,靠价格产生竞争力,后续通过贩卖内容盈利。

这是2014年3月,贴在某小区电梯里的“联通宽带资费”广告。如果你是新入住的住户,会怎么选?我们随机问了10个人,结果不出所料:唯一的犹豫,仅限于选择“8M套餐”里的机顶盒还是乐视TV。

且不论运营商“怪诞行为学”应用得多么得心应手,这张表格还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貌似“高大上”的炫酷硬件,不过是“充网费送的”。

“你今天可以最多18个月换一台手机,为什么今后不可以24个月换一台电视呢?完全可以。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让这个产品快速的迭代。”在乐视TV高级副总裁彭钢看来,超级电视只是个载体,互联网的服务和应用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

因此,对于乐视,如何在最短时间占领更多的“客厅”,决定着它能将其内容和APP覆盖多少受众——广告受众和为增值服务掏钱的受众均在其中。

自面市起,乐视TV超级电视就被冠以“价格屠夫”的称号,其硬件产品的降价(S40卖1499元的价格)还一度引来与其他智能电视商的口水,被称为“自杀”举动,几乎完全不考虑产品的硬件成本。

猜你喜欢
圈子头条顾客
微头条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头条》(四首之三)
头条
传说中的“圈子”
让顾客自己做菜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头条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