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战玉林街

2014-04-29 00:44安钟汝
商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门市部玉林小卖部

安钟汝

2014年3月的一个夜晚,玉林街清华超市的老板陶清华,在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后,黯然关上了店门,结束了他20年的经营生涯。

这个经营日杂百货的小店主,曾经能够左右整条玉林街的零售格局,却最终成了“外来户”火拼时的炮灰。他在玉林街的攻守成败,不但成了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折射出了在社区商业的进化过程中,小店主们生存法则的变迁历史。

城门失守

说起玉林街,但凡老成都人,都能说出它的方位。这里南接火车南站,西靠高新区,东连人民南路。这个不到5平方公里的街区,汇聚了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计生委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10余家省级机关单位,曾经一度堪称成都的“城市副中心”。

然而,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玉林街逐渐被边缘化。个中原因不外乎其居民以机关单位老职工为主,结构单一封闭排外。

陶清华就是土生土长的玉林街人。跟很多玉林街的老居民一样,对于接踵而来的外来人口,他有种天生的优越感。作为一个生意人,这种情绪充分体现在了他的商业行为中。

1980年代,陶清华的父亲掌管着玉林街一个小社区的国营综合门市部。附近居民凡是日常需要,大到布匹衣物、小到烟酒针线,都要和陶清华的父亲打交道。1988年以后,国营综合门市部转制,陶清华的父亲从公家的职业经理人,变成了陶老板。父亲退休以后,陶清华自然成了接班人。

当时玉林街仅有陶清华一家百货门市部,供应着一万多居民的油盐酱醋,陶清华几乎躺着就可以日进斗金。

但是,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下进城的人日益增多,1990年以后,玉林街的外来人口增加了一倍,吃喝拉撒都在玉林街,产生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一时间,玉林街出现了五六家小卖部。这些小卖部老板热情厚道,东西便宜,吸引了很多玉林街的居民,把陶清华的蛋糕分走了一半。一家外来户店主甚至开始扩张,把第二个店面开到了陶清华门市部的对面。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陶清华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他决定在玉林街进行一次“清洗”运动——先堵后剿,把外来的小卖部一举清理出玉林街。

当时,玉林街属于老社区,沿街的店面十分有限,占领了剩余店面,就等于堵住了从外部进入玉林街的商业入口。陶清华做了多年的生意,在玉林街不但有财力,还有关系。他主动把钱借给几个亲戚,支持他们做生意,迅速把玉林街剩余的店面抢占一空。

堵住了玉林街的商业入口后,陶清华开始对已经进入玉林街的商店进行围剿。他差人到各个商店调查,摸清他们的主打商品,然后针对几家商店的主打商品,连续一个月大降价。大部分小商店自然没有力量与陶清华打价格战,最终关门走人。仅仅三个月时间,玉林街的6家小卖部倒闭了4家。陶清华对玉林街的日杂零售形成了绝对的垄断。

在“清剿”运动中,陶清华虽然杀敌一千,但也自损八百。“统一”玉林街后,为了挽回损失,他开始在一些商品上涨价。在他的门市部里,一些生活必须品的价格总要比外面贵个一角两角。附近的居民虽有不满,但也总是来他这里消费。

“当时买瓶酱油也就五块钱,你不可能坐车去外面买,那样一来一回,可以买两瓶酱油了。他贵个一两角,虽然生气,但也都懒得计较。”一些老街坊提起陶清华当年的涨价行为还是有些气愤。但陶清华也有足够的理由:“我进货也要坐车啊,贵这一角两角就是为了填补车费,算是替你们进货。”

正当陶清华高枕无忧地享受清剿运动的“战果”时,更大的威胁却如洪水一般汹涌而来。

1995年以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综合门市部和百货商场纷纷转制,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和超市,并从中孕育出了红旗和互惠等极具竞争力的连锁超市品牌,在成都攻城略地。玉林街作为成都最成熟的社区之一,自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日杂零售行业混迹多年,陶清华自然知道外面的暴风骤雨,但令他放心的是,玉林街已经没有剩余的店面适合做超市,外面的威胁根本进不来。另外,他对自己的实力十分自信,即便有一两个入侵者进来,也能故技重施,将其迅速剿灭。

可是,玉林街风云突变。距离陶清华门市不到200米的一个门店,突然转让给一家叫做乐家的超市。这个门店原先的店主叫李玲,是当初陶清华围剿行动中幸存的两个商家之一。她之所以幸存下来,是因为她的门面是买来的,不用付房租,可以放开胆子和陶清华打一场持久战。而她所以这么轻易的转让,一是因为乐家给的租金实在诱人,二是为了报当年陶清华的一箭之仇。

乐家将陶清华固守的玉林街撕开了一条口子,陶清华开始主动和乐家打起了价格战。两家的火拼逼退了另一个当初幸存的商家,却引来了更可怕的敌人。成都最大的连锁超市红旗超市趁机杀入,彻底改变了玉林街的格局。

玉林街彻底“沦陷”,失守城门的陶清华不得不转向更加惨烈的巷战。

巨头绞杀

对于战胜乐家,陶清华本来志在必得。

尽管乐家声称自己是连锁超市,全成都布局,但实际上只有五六家店,经营模式和陶清华的店没什么两样。店内陈设还是遵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营综合门市部的样式,进门是一组柜台,柜台后面是分类堆积的商品,顾客报上商品的名字,然后由售货员取出递给顾客。乐家刚进入玉林街时,因为开业促销,火了一阵子,之后就表现平平。

真正震慑到陶清华的,是红旗连锁超市的入驻。当时对于超市业态,玉林街的消费者还备感新奇,商品摆放是开放式的,顾客可以自助选购商品。红旗超市开业前一个月,天天门庭若市,陶清华的门市部却门可罗雀,营业额减少了一大半。

于是,陶清华开始对经营模式做出调整,把商店重新装修,拆除了货架前的柜台,做起了超市,并且还请了一家广告公司,给自己的清华超市做了Logo,为新招来的两名店员做了统一的服装。

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清华超市的劣势。

实际上,陶清华在垄断玉林街日杂零售的时候,就已经给人留下了极差的个人印象和品牌形象。街坊们早就盼望其他的超市入驻,当乐家和红旗入驻的时候,社区的老百姓如迎接解放军一样,无不拍手称快。想要扭转颓势,陶清华需要改变的远远不止经营形式,更重要的是公众形象。

陶清华是个一点即通的人,几个朋友在他面前几次旁敲侧击,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打起了亲情牌。比如以老街坊的名义到处串门,顺便捎送一些临近过期的商品;进货的时候,厂家做活动送一些赠品,转而送给邻居。最多的时候,陶清华一个月内走访了一百多家居民,送出了五百多块香皂。

中国人讲情义,即便不讲情义,也讲面子,街坊们拿了陶清华的好处,怎么好意思再到别的地方消费。凭借这张王牌,陶清华逆转了败局,一度让乐家和红旗无从招架。

商场如战场,战机转瞬即逝,该进攻的时候一定要进攻。趁着这次逆转,陶清华准备乘胜追击,紧贴两家竞争对手多开几个店面,与对手展开肉搏战。正好这个时候,玉林街旧房改造,新建了多处门面,陶清华认为,机会来了。

但很多时候,自己的机会,也是别人的机会。就在2011年,玉林街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成都连锁超市、便利店的口岸之争愈演愈烈,为了排挤对手,甚至不惜故意高抬租金,把对手堵在门外。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件是,红旗超市把“红旗”插到了互惠超市的总部,互惠也是紧咬红旗不放松。两者的缠斗不可开交,凡是有红旗的地方,一定有互惠。

2011年底,互惠超市最终跟着红旗超市杀到了玉林街,紧接着WOWO和舞东风也杀了进来。陶清华原先看上的几个店面,都被他们捷足先登,并且租金还被抬高了近50%。

多个超市品牌的入驻,不但抬高了房租等经营成本,还带来了十八般武艺。比如红旗连锁为了吸引顾客,兼营公交卡充值和水电气交费。WOWO兼营早餐和午餐,并且还设置了专门的就餐区。

当玉林街只有乐家和红旗时,陶清华还可以靠着老街坊的优势应付一下,但面对各种连锁品牌的奇招频出,陶清华彻底应接不暇了。半年时间,陶清华不但没有取得“战略扩张”,甚至关停了三个店面中的两个。

在营销上和空间上无法和这些巨头斗争,陶清华就转而希望在时间上取胜。清华超市一再延长营业时间,从开始的晚上九点关门到后来的十点,甚至凌晨两点。但2013年,24小时营业的日本便利店品牌7-11入驻,直接给陶清华来了个釜底抽薪。紧接着,红旗连锁和WOWO都开始24小时营业。陶清华彻底被边缘化。

2014年3月,陶清华招架不住了,无奈缴械投降,把最后一个店面转给了成都一家便利连锁店。最后一天开门营业的时候,一大群街坊邻居守在门口,陶清华最初还有些感动,几十年的交情,大家对自己还是有些留恋的。然而,一个老太太高声喊道:“老陶,最后一天,清仓处理哈!”

陶清华从头顶凉到脚底。

绝地反击

陶清华关上了店门,心情低落地穿过玉林街,他悲伤地发现,这里已经彻底成了零售巨头们的战场。

玉林街有三个路口,都是交通咽喉,一个被红旗和互惠把守,一个被WOWO和7-11占据,最后一个被红旗和舞东风掌控。小小一个玉林街,已经有十三家超市和便利店。曾经令陶清华风光无限的玉林街,现在似乎已经与他再无关系。

咽不下这口气的他,开始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败局,以及如何东山再起——玉林街到底有多大市场容量,吸引了这么多的零售商家不惜成本地入驻?

他仔细一算:玉林街现有两万常住人口,按照目前成都居民的消费能力,3000人能支撑一个300平方米的店面,也就是说,玉林街目前的人口仅能供养不到10家超市,而玉林街现有超市已经达到13家。

而从运营成本上来看,玉林街的房租目前已经涨到每月每平方米200元,一个300平方米的店面,每月租金达到6万元,每月毛利10万元,除去房租和店员工资,利润已经薄如刀片。

借一次买烟的机会,陶清华跟玉林街某便利店店长聊了起来。对方告诉他:在竞争惨烈的玉林街,这些巨头都不怎么赚钱,但如果缺席,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重要的品牌竞争力!

一番调查之后,陶清华恍然大悟。他发现自己的失败,注定是铁板钉钉的事。实际上,社区零售商铺的竞争,已经是连锁规模化的竞争。无论是在品牌知名度,还是资本实力上,陶清华要跟那些零售巨头抗争,无异于蚍蜉撼树。

这样的反思让陶清华感到无比悲凉:在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玉林街,真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吗?

店铺转手后不久,陶清华从街坊邻居那里听来一个笑话:一个居民老太太路过7-11门店时,好奇地驻足往里不停张望。一个店员出来迎接她,她竟然问道,你们的饭馆怎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原来,老太太看到了7-11的就餐位置,以为是饭馆。店员再三解释以后,老太太才怯怯懦懦地走进店内买了包鸡精。离开时,老太太嘴里还嘟囔着:“原来这是小卖部啊,真是奇怪啊。”

街坊们的谈资,却给了陶清华极大的启发。玉林街作为老社区,拥有大量的老年人群,其消费观念几乎是静止的,他们依然热衷于最为传统的消费方式。

比如那种位于居民楼底层的小卖部。这些小老板们通常在一面墙上凿出一个洞口,洞口上摆着几瓶冰红茶,几盒香烟,旁边立一块简易的牌子,就是一个小店。小店周围总是围坐着一些摆龙门阵的老年人。傍晚时分离开的时候,一些老人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一层一层地打开,小心翼翼地从中抽出一块五毛钱,从窗口递进去:“老板,给我拿包盐巴。”

走投无路的陶清华,最终注意到了这种曾经他根本就看不起的零售业态。其实,小型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就是满足没有计划的、临时性的消费。经营便利店,比的就是方便,进一步说就是如何让消费者在更短的距离上,花费更少的时间,更方便地买到东西。

然而,玉林街大多是老式社区,小区内没有预留商业空间,巨头的便利店也只能沿着干道分布。对于大部分中老年居民来说,这仍然不够便利。

于是,陶清华重操旧业以图东山再起。他从转手沿街店铺换来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盘下了位于居民楼底层的一套房屋。他在平街的窗口上,搭起了一个简易柜台,上面摆上了饮料、香烟和柴米油盐,清华小卖部就这样小米加步枪般地开张了。

令陶清华感到惊喜的是,他生意失败但毫不气馁的励志故事,迅速在玉林街流传开来。很多当初接收过陶清华赠品的老头老太太,在开业时还专门前来捧场,清华小卖部的人气一下子就聚集了起来。

但经历过失败的陶清华,并没有盲目乐观:如何才能在巨头们的夹击下安身立命?跟那些巨头相比,除了对街坊们长达几十年的了解,他再无其他优势。不过正是凭借这唯一的优势,他练成了巨头们都无法企及的绝招。

凭借跟楼上张大爷、隔壁王大妈的长年熟悉,陶清华建立了一个拥有500多名老顾客的“数据库”,其中记录下了他们经常购买的商品和消费频率等信息。比如,张大爷家的酱油25天买一次,到了第24天,陶清华就会主动打电话,请求给张大爷送酱油。又如,王大妈每个周末打麻将时,喜欢吃某个品牌的瓜子,陶清华就会在每周五晚定时送货上门。这正是时下最前沿的大数据营销,尽管陶清华并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

2014年4月,经营一个月后,陶清华发现每月纯利润超过了一万元,比他超市倒闭前两三个月的每月利润还多。他打算再找几座居民楼,看看能不能再开几家清华小卖部,将社区居民们的日杂消费,尽可能地拦截在居民楼里,从源头上阻击巨头们的便利店。

不管这一招是否能够奏效,至少在心理上,陶清华觉得自己又一次占据了玉林街战场的制高点。

猜你喜欢
门市部玉林小卖部
宿迁市规范管理电气焊门市部动火作业
吃喝玩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王玉林作品
抢生意的馒头
国王的小卖部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正式旅游合同仅加盖门市部印章靠谱吗?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
山精的免费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