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
石磊艺术简介:
孙玉国,号石磊,198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从事工艺美术专业多年,专业画家。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副院长,京华蓝天书画院 副院长,北京市民建会员等职。
2003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介绍石磊与崂山十二景创作。曾在烟台、青岛、北京、兰州、深圳等地举办个展。先后应邀出访法国、荷兰、德国、新加坡等国办展及学术交流,其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广泛收藏。近年来已陆续出版专著《石磊画集》《石磊崂山作品选》《石磊山水画集》等多种。
作为画家的石磊无疑是“痴于艺”的那种人。
“你看这石上的纹路多有感觉,线条多美,厚重苍茫,整一个山水精华的浓缩。”采访一开始,石磊就拿出他精心拍摄的各种石头的照片给记者看。
一峰一壑,一树一石,都可在石磊笔下成为灵光一闪的神来之笔。作为第一个以崂山山水为创作母体,并将作品展示于中国美术馆的人,石磊的崂山山水画厚道,苍茫, 雄浑,而其中的烟岚气象,山川风物,无不是他心灵的镜像。
同时,作为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的石磊,如何看待当前的山水画创作?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径和神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和石磊做了深入的交流。
“他们的心脏跳得太快了”
“当前的书画市场太过浮躁,一些画家在宣传炒作上有些过了。”石磊说。石磊告诉记者 ,他曾经在高速公路上两边的路牌上看到某画家做的宣传,有头像,有作品。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画家不会长久,而且作品不会太好。因为这本身就失去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品质。”石磊说。对于这种现象,石磊笑称,“他们的心脏跳得太快了。”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石磊的经历。1990年,为了亲近自然,了解崂山,石磊舍弃了艰苦创造的家业,离开繁华的都市烟台,去青岛崂山。在海拔数百米的深山沟里购置了一处农家小院,开始了他画崂山的艺术苦旅中的长途跋涉。
整整13年,石磊与崂山相看两不厌,涉足坐看峰岭晚,举目遥望海云平。写生,研究崂山古代石刻,与一座山的静观默照,领悟崂山的文化与山水精神。
“凡山之妙,不在游而在住。游则客,住则主人,主人则安焉。” 只有住下来,才能心安,才能真正的融入自在自然。崂山的大大小小峰峦,无不留下石磊寻觅的足迹,从而使得石磊深深领悟了古先贤“住”的“主人”精神,真正达到了“心悟眼慧”、“澄怀入道”的境界。
“我画山水画,就如同写电视剧本。当你看到一个电视剧很感动,你会以为是真的,他为什么能写得那么让人感动?因为他会观察生活,他会把生活中的故事用他的笔展现出来。画家也一样。” 石磊说。
在山水间“神游”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曾这样评论石磊的画:在传统的笔墨透视出时代的新韵与追求,在天然中折射出古典的诗情与浪漫。他承袭了石涛、石溪的艺术特点,多以稚拙的线条入画,率意而蕴籍,稚拙而秀润,浓淡渗化,于稚拙中见机巧,在凝重中见生趣。
的确如此,读石磊的作品,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给他的艺术滋养,其笔墨韵致,颇得宋元以来大家风神。李成的韵致泊润、墨法精微,范宽的浑壮雄逸、毫锋洒脱,郭熙的“三远”之势,“四王”的清润之风,都可在石磊作品中见其传承。
“大自然如此丰富,你如何将它缩小到你的画板上呢?”石磊认为,如果没有传统的功力,就无法画出自然的神韵,要通过传统的学习,学会观察,学会取舍,把历代大家的画法了解于心,结合现实的自然山水,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我在画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在山水间‘神游。而当前一些画家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懵懂,不可能让人进入其间。” 石磊说。
石磊告诉记者,他在崂山写生的时候,也反复琢磨,黄宾虹的东西能不能用上?后来发现,黄宾虹的作品主要是郁郁葱葱的南方的山水,而北方的山没有那么多的植被,主要是山石。于是,他开始关注那满山遍野仿佛是灵动的小动物一样的石头。
另外,崂山没有古松,于是,石磊把泰山的松树搬到崂山来。“石涛有句话叫‘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要做到胸中有山,心中有山,自写心中山水。” 石磊说。
在石磊看来,坚持对崂山山水的写生,就是把写生看作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手段,以写生的方式去了解认识山水之形态、结构、风神、气骨。这是一种非经验的创作,不是为了收集素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模山范水,而是匠心独运地去体悟山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