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陶
我国现在所处的,正是一个“高考时代”,每年高考结束,校园里的话题基本聚焦于各省状元、各地最牛高考班、一本率、升学率等等。似乎评价学生和学校的标准都是分数。从国情来看,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哪个家长都不愿意孩子去做那些所谓的体力劳动,都希望孩子能够很体面地生活。让每个人都受高等教育,理论上是件好事,但从实际上来说,每个人都拥有高等学历不一定是好事。
高考是一种“补短”的教育
精英教育本来应该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五的比例,现在我们却把它扩大了。大家都参加高考,成功与否也拿高考成绩来衡量,这就造成了我们国家的“高考时代”,完全拼的是分数,以分数来论英雄。
作为一个一个的家庭而言,有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希望寄托在几个状元身上,这是我们的悲哀。分数不能说明一切,在“后高考时代”,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更看重的是孩子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精神、领导才能,这些应该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否定高考,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高考是有存在价值的,但是从高考本身来说,它不是一种扬长的教育,而是一种补短的教育。现在衡量学校成功与否的,是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的录取这一把尺子。高考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高考不考的,老师就不讲,同学们也不学,这种情况不利于拔尖人才的选拔。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有多少人呢?多数人面对这个考查方式,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从人的发展来看,分数是不能说明一切的,它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考上清华北大的状元不能和拔尖创新人才画上等号。在美国。你要想上哈佛、耶鲁这些名校,就要看你为社会做过些什么,你的社会经历是什么。这些东西才是支撑一个人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它比单纯的分数更为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办教育的着眼点就是二三十年之后,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要实现“中国梦”,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所以,35中提出培养“五有”人才,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一个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要开展“五证”的教育,每一个35中的毕业生应拥有:高中毕业证书、志愿者证书、诚信证书(学校给每个孩子设立了诚信档案,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有过一次不诚信的记录,就拿不到这个证书)、个人才艺证书、体育技能证书(要求每个孩子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在35中,我们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这是35中的教育观。我们还强调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是35中的学习观。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可能会忘记,可能力是不会丢失的。我们倡导好的老师、好的班集体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可能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在管理过程中,35中提出了“三自”的育人方针:自我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化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
就此,35中实行了“五制”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学部制,成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部、艺术特长学部、六年一贯制学部、普高学部等,为不同潜能特长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学分制,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组成独一无二的课程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走班制,在学部内,老师固定在教室,学生实行走班,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导师制,每位老师都是五六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导师;学长制,用高年级的学生来带低年级的学生。
多管齐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我认为,作为这类人才,至少应该有两大特征:一是伟大的责任心,对自己、对家庭、对班集体,乃至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我们的国家民族要有责任心。这一点,同学们都可以自己衡量,我是否具备这样的责任心?第二个特征是伟大的创造力,创新人才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现在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背标准答案,很少有学生对老师讲的和书本上的内容提出质疑和批判,都习惯了接受。然而,同学们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其实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为了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主动整合各界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定制课程“套餐”和培养方案,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
首先,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中科院为我们设计了六个科学探究高端实验室,让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完成至少一项完整的科研课题。
其次,我们启动了“二四制”课程改革实验,整体优化中学6年的课程,穿越学段、学科和体制,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提供“全营养式”的教育。
再次,开发“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中西合璧”培养中国的国际性人才。
此外,我们提出“人人瞳艺术,人人会才艺”的美育理念,开设艺术选修课,给学生颁发“才艺证书”,艺术、体育坚持普及与特长结合,奠基学生的终身素质。
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二三+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三十五中推行“开放教育”的理念,坚持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创设兼具多元性、选择性、针对性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促进他们自主地、个性地发展,以己之长服务社会。
校长连线
Q:对于今后高考的发展趋势,您如何看待?
A:今后高考的趋势,是要降低考试难度,实行分类考试,并且将招考分离,这会为有潜质有特长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现在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已经启动,方向是降低教材的难度,减少必学的科目,增加选修的部分和选修的学分。这个靠裸分来拼高考的时代在慢慢过去,将来靠的是综合实力和个性化的发展。
Q:城乡差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35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身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差的学校的学生?
A:我去年暑假还带着国际部的学生去了贵州支教,一方面让我们学生看看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的实验室也准备利用寒暑假对偏远地区的孩子开放,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共享。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Q:如果您是一位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校长,想对高三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A:针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同学,在今天高考分数优先的情况下,还是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另外每个孩子应该还有自己的特长,知道自己的优势学科和潜质所在,这对你们今后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