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闫平作为中国当代的女性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阐释了她的艺术理想与审美旨趣。画面色彩明丽而清新,笔触肆意而酣畅,呈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效果,并且能使人深刻的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张力。她偏爱的创作题材是司空见惯的家庭生活与母子亲情等,她从自己的女性角度把这些情感体验融入到创作之中,体现了她的一种美学追求与生命态度。
【关键词】闫平;油画;表现
20世纪90年代始,闫平的母与子系列油画作品就备受关注,从那时起她的艺术已然显示出她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了,画面色彩丰富绚丽、笔触奔放粗犷、气势恢宏雄强、情致优雅细腻。她的艺术感悟都是从生活中得来,是有感而发的,单纯平实的生活方式使她的生活和艺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90年代初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闫平,她画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展览中获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这时正值“85思潮”刚刚落幕,新生代艺术刚刚兴起时候,“85时期”的艺术普遍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热情和批判精神,而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是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消解理想与崇高。“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在青年人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困惑与迷茫的情绪,在缺乏理想的支撑与奋斗的目标后,‘无聊就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写照”。①而闫平的作品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她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现象呈现了多元并存、形式多样的局面,各种艺术思潮、艺术观念此起彼伏、激荡碰撞。闫平对于这些激烈的艺术现象好像自己是个局外人,独自在选择的平凡题材中平静地进行着艺术实践,她的艺术理想根植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感受。她始终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生命的感悟。闫平的艺术没有去诠释宏大高深的主题,而是把视角对准日常的平凡生活,极平凡的题材却蕴含了她不平凡的审美追求,真切地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当中去体会、去感受,细腻的观察或许是女性的天性,从闫平的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她对周遭世界探幽入微的感受能力。油画的语言形式最为显著的要素是色彩、笔触、线条等,其中,色彩作为油画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更是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闫平的作品中,色彩的个性发挥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绚丽夺目的颜色在她的梦幻与激情的画面中喷薄而出,光彩绚烂、激情四射,让观者心绪起伏难以平静。把色彩运用推向极致的应当是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闫平从印象派、后印象派,以至后来的纳比派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与影响。她对后印象派至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情有独钟,梵高、高更以生命的关照指引色彩、线条、笔触的运用方式,这使得闫平对于绘画的本源问题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在她看来,再新颖的形式、再漂亮的色彩如果缺失了生命的思考、情感的灌注那都是徒劳,不论何种艺术样式,只有参与了情感、生命才能把心灵呈现出来。闫平自己则非常喜欢马蒂斯、勃拉克、毕加索的艺术,她从毕加索的艺术中领悟到了对空间的重新认识,对形状的重新审视和对原始艺术中最稚拙的生命力量的崇敬。马蒂斯对色彩肆意挥洒、纵情抒发的情绪对闫平的绘画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闫平并不是把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作品形式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把所需要的内容重新整合化而用之。对大师的心慕手追使得她对于色彩的驾驭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从她的画中明显的感觉到激情的色彩运用所迸发出的生命强音,她用色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大量的运用高纯度的色彩,并且善于运用补色关系的对比强化画面的强度和张力,色彩的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这些对比都存在强和弱的关系,在闫平的画中,很多情况下她都是有意的把这种对比强化,增加画面的强度,继而产生一种视觉感染力。如作于2000年的《木兰辞》,色彩明丽饱和,对比鲜明强烈,暖黄的色调布满了整个画面,间以红绿、黄紫的补色对比,画面中的小孩占据了黄金比例的位置,成为了画面的中心视点,妈妈的形象在画面的左下角,和小孩形成呼应之势,同时两者与右下角的紫色桌子构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构图,整体画面以黄色作为主色调,加以蓝绿色、灰紫色的点缀呼应,构成了黄与紫的交响乐章。画面各种形状之间也是张弛有度、松紧自如,和色彩变化相互构成了一幅节奏鲜明的生动画幅。同时,显得生活气息非常的浓郁温情。闫平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她能够把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微妙而细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只有闫平这样一个有过切身体验的女性、母亲才能体味个中滋味。
闫平的作品中,除去色彩这样一个让她把自己情绪发挥到极致的因素之外,另一个使人情绪激荡起伏的因素便是笔触的运用和展现。很多看过闫平作品的人,不得不被她那肆意纵情的用笔方式所打动,横涂竖抹、厚薄并施、刀笔并用,真称得起是尽情抒发了,从画布上沟壑纵横的笔痕、刀痕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似有一种推动力将情感欲望毫无遮拦的喷发而出。笔触作为油画形式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风格、派别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尤其是表现性的油画,笔触不仅仅是敷色的功能,它可以独立的表现作者个性、情感内容,它也可以作为作品的欣赏形式之一,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欧洲油画经印象派以后,普遍发展起笔触分离的倾向。笔触与造型的叙述之间若即若离,不再严密地埋藏形体塑造之内。笔触不仅为造型搭台,自己也是个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②闫平作品中的笔触是她展现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从表面来看,她的笔触粗狂有力、纵横交错,当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她的用笔方式和画面传达出的意蕴是非常吻合的,细致入微的情致、含蓄温润的意趣跃然于画面。如作于2007年的《温暖》画面中心的主体两个人物的用笔小而细碎,并且很厚重,凸显了主体的视觉强度。周围的环境笔触明显的阔大而简洁,点、线、面不同造型的笔触相互掩映、层次丰富,不同的笔触肌理变化构成了整体画面的丰富感。母与子系列作品的细腻情感表现,小戏班子系列作品的别样情怀,即使是她画的风景、静物等作品无不是在那深浅、粗细、交错的笔触变化中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闫平的作品除了母与子系列、小戏班子系列之外,还有很多静物、风景的创作,在她看来,“画一张静物和人物没有什么两样,画一瓶花和画一张脸所关注的东西是一样的,它们同样是需要绘画所有的因素。” ③她自己的观点是虽然静物画里面没有人,但要把静物画成动物,画得有人气,令人心动。这些朴实真诚的话语中透露出作者的艺术观点,不管画什么都要从自己内心出发,画出真情实感,画出内心感受,每一张新作品都灌注了她真诚的体验,这就要求画家需要永久的保持一颗鲜活敏锐的心。闫平的风景画就是作为调节心灵,感受自然所做的工作,他觉得鲜活的自然是她永远保持不竭创造力的源泉。
在中国当代画坛,闫平作品的独特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她从前辈的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表现方式,从自己内心深处撷取了真实的情感体验,经过巧妙的融汇化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现方式。在此过程中,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作品虽在艺术表征上给闫平提供了很多借鉴形式,可是,支撑闫平艺术的主要内在文化动力却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内涵。中国文化意象的审美方式与中国书画写意的表现方式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她的意识思维之中。中国早期留学海外的女性艺术家如潘玉良、关紫兰等都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融汇中国文化艺术,继而探索中国的油画本土化道路,闫平成为了当代传承这一脉络的重要代表,她为中国意象油画的拓展提升做出了极有意义的探索尝试。
注释:
①易英.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161.
② 戴士和. 写意油画教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21.
③闫平. 当代艺术家 闫平[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01): 67.
【温新建,安顺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