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暴力犯罪的防控

2014-04-29 21:00焦红静郭艳芬刘春华陈聪
文化产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涵义研究现状

焦红静 郭艳芬 刘春华 陈聪

摘要:校园,作为向学生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制度化的机构,本该是一方净土,是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侵犯了被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扰乱了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教育部公布的《2006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39%发生在学校,“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性侵犯等安全事故”[2]。校园恶性暴力事件日益严重的现状,在使全社会震惊的同时,也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校园暴力;涵义;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165-02校园,作为向学生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制度化的机构,本该是一方净土,是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侵犯了被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扰乱了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教育部公布的《2006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39%发生在学校,“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性侵犯等安全事故”[2]。校园恶性暴力事件日益严重的现状,在使全社会震惊的同时,也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校园暴力的涵义

概括“校园暴力”的概念,一般涉及“致害行为实施主体”、“受害者或致害行为作用的对象”、“暴力行为所及范围”等相关内容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认识不一,尤其是对“暴力行为所及范围”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

(一)致害行为实施主体的界定。关于致害行为实施主体,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是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例如遇旻指出,“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生处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1]。严静认为校园暴力是指“未成年学生以校园为背景,凭借个体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暴力手段或已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行为”[2];第二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行为是校园教师、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一般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和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犯罪的实施者不限于学生、教师,也应包括校外侵入人员。例如朱作鑫认为,校园暴力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3]。笔者采第三种观点,认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除了学校的教师、学生,也应当包括非学校的外部入侵人员。这是因为近几年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由最初的教师体罚学生演绎的暴力行为、学生之间因为矛盾而引发的暴力行为逐渐扩展到社会人员基于报复社会等原因侵入校园引发校园血案的情形。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拓展到校外侵入人员进行研究,有利于校园暴力现象的控制。

(二)校园暴力行为之作用对象的界定.关于校园暴力行为作用的对象,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校园暴力的受害对象是限于学生,还是也包括教师。第二,校园暴力的侵害对象是否包括校园及师生的财物。

笔者以为,校园暴力是施暴者对学生及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实施的暴力行为。受害者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师生的人身,也包括师生的财产。

(三)暴力行为所及范围的界定.国内的一些学者采用广义的理解,将暴力范围界定为“校园内及周边”,认为校园暴力犯罪是发生于校园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与校园内师生有关的暴力犯罪。也有一些学者对校园暴力犯罪持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暴力犯罪仅仅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笔者认为,校园暴力通常是发生在校园内,但也不排除发生于校园合理周边的暴力行为。

(四)关于校园.在我国,大学校园学生以成年人为主体,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以下同)学生一般为未成年人,因此大学校园管理与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以下同)校园管理存在明显的区别。并且,在校园暴力行为发生后,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与以成年人为主的大学生的刑事案件在法律适用、刑事执行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本文关于校园暴力犯罪的研究仅限于中小学校园(包括幼儿园)。

综上,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中小学校园(包括幼儿园)内及其周边的,针对校园师生的人身和财产的暴力行为。

二、关于校园暴力犯罪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园暴力犯罪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各国均在通过寻求不同的路径对校园暴力犯罪进行有效的遏制。

(一)美国.从上世纪70年来以来,美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剧增,90年代以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惨案震惊了社会各界。美国教育部、司法部以及许多教育组织、刑事司法组织和政治组织,强烈要求提供有关校园暴力的信息资料和控制该暴力的可能方法,社会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1994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美国政府相继颁布了《1994年校园安全法案》、《校园禁枪法》、《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安全、无毒品的校园和社区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法案,美国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出现了好转。

(二)日本.近年来,日本各地发生多起校园暴力的恶性事件。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十年日本校园暴力事件迅速增长。不断发生的校园凶杀事件导致日本学校不得不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安全,从幼儿园开始,日本就有辖区派出所警察定期到学校巡查、开讲座。

(三)中国对校园暴力犯罪的研究与立法现状.由于近些年来校园暴力现象的日趋严峻,对于校园暴力的研究正在成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议题。当然,严格说,校园暴力犯罪并非包含于青少年犯罪之中,因为学界对校园暴力犯罪并未限定为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并且,如本文所言,暴力犯罪的实施者不仅包括在校青少年也包括教师,甚至包括校外侵入人员。校园暴力犯罪目前通常包括四种情形: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暴力伤害行为;第二,学生对学生的暴力伤害行为;第三,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伤害行为;第四,校外入侵人员对师生的暴力伤害行为。在近年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学生对学生的暴力犯罪案件数量骤升、手段令人发指,引起全社会震惊,这应当是暴力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学界对校园暴力的原因研究和对策分析形成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即“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但这些研究一般是站在青少年犯罪的立场和角度,对青少年实施的校园暴力行为进行的探究,很少涉及教师对学生、校外侵入人员对师生进行的暴力犯罪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成果侧重于对校园暴力(主要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的探究,对校园暴力犯罪进行系统防控措施的研究不足。在立法层面,我国目前尚无系统规制校园暴力犯罪或者校园安全的法律,由于学界的研究通常是站在青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保护的立场和角度,因此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可以说勉强与校园暴力犯罪的规制有一些关联。目前关于防控校园暴力犯罪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条文,这些法律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相关立法只是笼统地、泛泛地做了一些规定,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并且,相关法律规范主要体现为义务性规范,缺乏惩罚性条款。仅有的一些惩罚性条款也是例如“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等笼统的规定。那么主管部门是谁,依何种法给予怎样的行政处罚?相关法律并没有给出肯定而准确的答案。遍查其他法律法规,也难以找到相关的具体惩罚性措施,这就使得相关规定变成了一纸空文。第二,这些法律中没有规定一个保护未成年人或者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独立的机构。相关法律虽然规定了包括学校、家庭、监护人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主管机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若干机构均负有责任,但由于责任机关过多、各自为政,又缺乏具体的约束条款,形成了“法律上人人有责,实际中没人出面”的局面。

三、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校园暴力犯罪主要包括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强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犯罪类型,并具有以下特点:

(一)犯罪行为具有暴力性。从近几年报道的大量校园犯罪案件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学生对同学、老师的犯罪行为,还是校外侵入人员对师生的犯罪行为,以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占绝大多数。尤其青少年学在实施暴力犯罪时施暴的力度之大、危害后果之严重让人触目惊心,例如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案件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抢劫又是这几年增加速度最快的暴力犯罪。

(二)校园暴力犯罪具有突发性,青少年激情犯罪特点明显。课题组调查发现,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实施的大部分是激情犯罪。事发之前并无预谋,在受到某一事态的强烈刺激后,当即实施犯罪行为。尤其是很多故意伤害案件的发生只是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进行激烈争吵后在失控状态下引发的。

(三)青少年犯罪出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犯罪学生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很多校园暴力犯罪中,大多数人员的年龄不满18周岁,14岁至16岁的涉案人员数量庞大,甚至14岁以下学生暴力行为也日趋严重。由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在校园暴力犯罪的研究数据中不包括14周岁以下实施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但这部分学生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对他人造成的极大伤害却是现实存在的,不能不使人忧虑。

(四)校外侵入人员实施的校园暴力犯罪呈现上升态势.近年来,社会人员针对校园师生的恶性暴力事件接连发生,校园安全备受社会关注。早在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700余名代表提出了21份关于校园安全立法的议案。今年两会,代表再次提出加快校园安全立法的议案。

四、校园暴力犯罪的防控措施

校园暴力犯罪问题是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应从政府决策、社会关注、学校管理与教育、家庭影响等方面全采取全方位的措施。

(一)加快制定校园安全法,使校园暴力犯罪的防控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尚无有关校园暴力犯罪或校园安全的法律。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有700余名代表提出了21份关于校园安全立法的议案。今年两会,代表再次提出加快校园安全立法的议案,制定校园安全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尤其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数量之巨、手段之恶,让人触目惊心。尽早制定校园安全法,系统构建校园暴力犯罪防控的体系,制定完善的、操作性强的规制校园暴力犯罪的法律已经迫在眉睫。

(二)政府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独立机构,建立和发展专业队伍,使防控校园暴力犯罪工作常态化。校园暴力犯罪已经从最初由学生为主体实施的暴力犯罪扩展到教师、社会侵入人员、校内外人员混合侵害等,仅仅站在青少年犯罪角度研究和规制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单纯依靠各级共青团权益部门也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独立的实体机构,使防控校园暴力犯罪工作常态化。为了避免与共青团权益部门职责的重叠,可以在共青团权益部的基础上,扩大职能,充实力量吸纳专业人员,使其成为独立的、实体化的预防校园暴力犯罪的协调办事机构。

(三)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制度。校园暴力经常发生的场所是校园,因此建立校园安全制度至关重要。例如,建立门卫登记制度,对外来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登记,聘请专业安保人员,对安保人员进行上岗审查等,都是杜绝社会人员侵入校园进行暴力犯罪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许多公立的中小学已经建立了门卫、门禁制度,但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专职保安,门卫登记制度也很不完善。在农村学校、私立学校推广这些制度非常重要。

(四)净化社会环境,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暴力、色情文化的泛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违反此项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但由于该规定的处罚性条款并不明确,并且处罚措施不痛不痒,使得该条规定形同虚设,在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电子游戏中依然大量充斥着暴力、色情场面。必须通过严格立法,遏止暴力、色情文化的传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1]“校园暴力”是指暴力实施者使用严重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破坏校园的学习环境并且给校园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危险或构成严重威胁的多种犯罪案件的总称。按照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凯尔和耶布隆斯基对暴力犯罪分类,它属于非法的、非制裁性的、非理性的暴力,如无端的突袭陌生人即属于此类。这种暴力犯罪的发生,无诱因、动机不合乎逻辑,实施者通常正在遭受感情上的疏远和孤独的精神“流浪者”。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论文,课题编号:SZ121012

[2]数据来自教育部公布的《2006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

[3]严静.《大众传媒下透视校园花季暴力》,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焦红静,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民商法硕士。

郭艳芬,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法学硕士。

刘春华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陈聪, 石家庄市天苑小学教师,职称:小教一级。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涵义研究现状
我的仙人掌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