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随着符合时代特征的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的运用,高校领导队伍面临着无法实现柔性管理效用最大化的问题。通过对高校领导队伍建设现存问题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应在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导下,从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领导者自身素质建设三方面来加强高校领导队伍建设。
【关键词】 柔性管理 高校 领导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 罗艺郗,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14-03
一﹑柔性管理模式下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地位
1. 高校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以感情为纽带,采用非强制手段,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它涵盖四个方面:以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为依据,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性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强调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通过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我国高校长期实行教学监控等“刚性”管理模式,即通过各种行政化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对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式管理,管理行为通常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刚性管理方式在高校发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各类死板的条条款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20世纪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将柔性管理理论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将柔性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全新模式,柔性管理被认为是最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应加快柔性管理模式的推行,以促进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要深入研究柔性的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管理模式、柔性的人格心理素质管理模式、柔性的知识能力素质管理模式、柔性的教师民主型管理模式、柔性的教师校园文化型管理模式等等。当然,这里强调建立柔性管理模式,并不是要彻底摒弃刚性管理模式。正所谓“徒法不能以自行”,最佳的管理模式应实现刚柔并济。
2. 高校领导在柔性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地位
何谓领导?吴志宏教授在其专著中认为:“领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作以目标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凭借语言和行动去指挥和影响他人或团体的过程。”在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校领导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着高等教育中学校职能的实现程度和高校管理的水平。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最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被引入高校管理,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若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决策﹑指挥﹑控制﹑监督和协调作用,柔性管理的作用自然也不能实现最大化。
1989年在公立高校建立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稳固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所推崇的刚性管理模式压抑和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尤其是高校引入柔性管理理论后,就更加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来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校领导队伍在柔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党政工作认识不科学,教育领导职权混乱
1998年8月正式颁布、1999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 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高校职能共同决定了我国公立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领导科学理论,形成决策和执行决策是领导体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应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目标的一致性,把其当作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系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高校将《高等教育法》中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原则性表述误解为分工——党委应做什么,校长应做什么,从而导致领导不负责,负责不领导的局面。另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学官传统”使得高校领导在进行管理时带有不可避免的行政意味。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不在于依靠权力的影响,而在于充分发挥权力的内在驱动性。因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果校长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地行使职权,全面负责本校的管理工作,没有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和环境,那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最终也将导致无法加强和完善党委的领导。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高校校长在行使管理职能时无法获得应有的支持,甚至出现高校党委越俎代庖的现象,使教育管理的自主权受到限制,未能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2. 科研与管理工作难以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的领导队伍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校领导的学历和能力越来越高,其所承担的责任也与日俱增。为提高高校领导队伍的整体素质,许多德才兼备的科研人才被充实到领导队伍中。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队伍主要有三种类型:学者型﹑专职型和“双肩挑”型。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双肩挑”型的领导队伍结构在我国高校领导结构尤其是一级领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是,“双肩挑”型的领导队伍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通才”,他们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高校管理更加需要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人才。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导向, “双肩挑”型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不自觉地以获利较多的业务为主, 对管理工作却抱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如一些在高校身居要职的领导人物,由于业务繁忙经常缺席一些决策性会议。同时,科研成果的产出在高校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原本甄选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但由于行政事务繁多,教师在踏上行政领导岗位后,一方面,因难以兼顾科研和管理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因为身兼行政职务,对教学和科研投入的精力大幅减少,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实施柔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双肩挑”型的领导队伍结构使领导者的管理工作效率方面大打折扣,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 高校领导自身素质无法应对教育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全球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人口的流动、政治的变革使得教育领域的多样化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教育多元化要求领导在进行管理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智能差异,还要综合社会经济背景﹑性别差异﹑组织环境等因素。教育多元化要求领导者具有更加全面的素质以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道德发展,关注教职工的职业精神和专业发展。柔性管理理论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从本质上应对教育多元化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灵活运用柔性管理方式来应对教育多元化也对高校领导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且富有战斗力﹑结构合理又富有活力的高校领导队伍来实现柔性管理。
三﹑建立高素质领导队伍实现高校柔性管理
实践证明,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创建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来引领。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校领导干部,以促进教学﹑科研改革,进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建成有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领导队伍的思想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服务型”的执政党,积极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完善高校管理制度的科学民主性,这在本质上是与柔性管理的“人本主义”原则相契合的。基于此,要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推动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全面实施,首先要充分认识高校领导队伍在进行柔性管理时遇到的具体问题,解决好领导队伍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了,认识提高了,事业才能成功。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就必须培养一批思想作风过硬﹑业务实战水平高的领导队伍,即道德素质高、理论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领导队伍。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领导队伍培养,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帮其树立“服务观念”,让每一名高校干部都时刻保持一切为了教学、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思想。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高校领导干部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敢于自我批评、自我纠正进而实现自我完善。
2. 优化领导队伍结构,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 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中层管理干部作为高校干部队伍的重要一环,一直扮演着承上启下和协调组织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完善高校的柔性管理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中层管理队伍建设。例如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充实中层管理队伍,优化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的整体执行力;同时在领导队伍内部倡导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中层管理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中层管理人员与本部门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执行效力。还可以在中层管理队伍建设中实行干部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让中层干部特别是在人﹑财、物、招生、基建等部门工作的干部,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加大干部校外推荐交流任职和挂职锻炼的力度。
3. 加强领导队伍自身建设,缓解“双肩挑”型领导的工作压力
随着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的引入,不仅从宏观上对高校领导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每名干部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云:“其身不正,有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是柔性管理理论的重要思想,即领导通过自身的言行和魅力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这对领导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知识,具有驾驭市场经济和高校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因此,要提高领导队伍的自身素质,必须完善创新型的干部培养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将领导干部下派阶层或是让他们处理一些复杂﹑危险﹑责任重大的任务,充分锻炼其应变能力和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坚持“处级干部大循环、科级干部小循环、单位内部微循环”的干部调配机制,多岗锻炼干部,对于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发挥了有效作用。另外,针对高校“双肩挑”型干部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加强领导队伍自身素质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培养复合型干部。即通过培养既学识丰富又具有多领域管理才能的复合型领导人才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缓解“双肩挑”型领导所面临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试论高校柔性管理[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探讨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6,(3).
[3] 钟惠英.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燕红.试论高校管理干部的高素质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
[5] 孟超英,彭自力,翁细金.高校中曾管理干部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6] 刘彤.提高高校干部队伍自我素质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0).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