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辉 曹金学
[摘要]自1986年宝坻区被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以来,在三北精神的指导下,相继完成了二、三、四期工程建设任务。本文总结宝坻区近年来的建设成效,以三北精神为指导,改善生态环境,为宝坻筑起一条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关键词]三北精神 建设成效 生态环境 绿色长城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116-01
一、引言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北部,处于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中心地带,是天津市重点农业区县之一,是全国50个生态建设试点县(区)之一。近年来,宝坻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多年来我区以建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初步建成“城、林、水、田”的生态基础构架,已形成天津独具特色的平原生态系统和多样化的自然景观,成为天津北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1986年宝坻区被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二期工程以后,在国家林业局、天津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宝坻区24个镇街的793个村委会、居委会的60多万干部群众,在145000hm2的宝地上,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相继完成了二、三、四期工程建设任务,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初期,宝坻区林业资源还比较贫乏,林业发展水平较低。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7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林业生产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已经形成。
二、建设成效
1.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林木覆盖率逐年提高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至2012年底,宝坻区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7890hm2,植树2826.96万株;活立木蓄积量由1986年的600000m3提高到2000000 m3;现在年果品产量达到23086500kg;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7670 hm2,林木绿化率从1986年的6.97%提高到26.6%,2012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营造出了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优美环境。与工程建设初期相比,全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效应逐渐显现,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也为宝坻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重点工程效果突出,防护体系逐渐完善
以重点工程造林带动一般造林这一成功经验广泛推广,是我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多年来,宝坻区委、区政府先后实施了绿色通道、绿色河流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效果显著。于1999年和2002年实施的京哈高速绿化带宝坻段,全长37.1km,每侧绿化宽度200m,植树38万株,景观优美,生态效益显著,树木已经成材,经济效益较高。于2004年实施的津蓟高速宝坻段全长50km,每侧绿化50米宽以上,目前已经形成较好的生态景观。我区的所有公路两侧都建成了20—50m宽的绿化带,这里既是绿化带又是经济带,已成为宝坻林业建设的一大特色,并以此带动了其它工程的建设。我区还一直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建设重点,特别是“九五”以来,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营造了高标准的农田林网,林网防护面积达到7466.7 hm2,一个“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的标准化农田林网初步形成,实现了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宝坻区以防沙治沙为依托,营造了牛家牌万亩生态林工程、牛道口防沙治沙林工程、青龙湾自然保护区工程等大面积平原森林。
3.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近些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已经使我区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6.6%,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过去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过去少有的瓜菜等经济作物现在遍地开花,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无公害产品处处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今后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4.林木资源丰富,林业产业发展逐年看好
防护林工程的建设,不仅为我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为我区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每年采伐木材10000—20000m3,收入近千万元。激发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林业发展前景广阔,防护林工程建设更是在林业资源培育及林业产业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宝坻区在推动营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5.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青南万亩生态林始建于2003年,总占地面积1870hm2,现已栽植速生杨200万株,是京津唐平原地区最大的人工林之一。林区正着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京津新城共同打造“48小时旅游圈”,已聘请专业机构对林区进行全面规划,规划中的农家小院、森林木屋、鲜果采摘园、野生动物养殖区、生态植物观光园等项目,正在招商和分步建设。同时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目前,以蘑菇、木耳、灵芝等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达到200hm2,平均亩效益8000元左右;以散养柴鸡为主的林下养殖存栏达到40万只。林区内还有水产养殖基地130hm2,是农业部认证的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
充足的林木资源使我区的木材得以大量生产,木材的大量生产带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出现,木材深加工的出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宝坻方家庄镇家具、木材市场的蓬勃发展。家居行业的兴起为农民增收又增添了新的路子,成为兴林富民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6.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我区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北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提出,为我区确定了建设“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提供了三种主要建设模式:一是生态景观型;二是生态经济型;三是生态防护型。到目前为止,共建设文明生态村243个,使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村庄绿化、美化及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协调推进,从而使防护林体系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变成又一个防护林体系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增强了全民的生态意识,实现了生态建设的转变
27年以来,宝坻区全民义务植树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造林绿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深入扎实的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一是适龄公民每年义务植树4株;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三是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2009年12月,按照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区制订了《宝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刻认识到,三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户在获取林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建设的五大转变。一是由“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转变。二是由少数人护林向多数人护林转变。三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四是由单一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五是由高排放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变。宝坻区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改善生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今后工作思路
根据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天津市林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结合宝坻区2013年8月12日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宝坻区委关于打造京津同城发展桥头堡京津冀一体化先行区建设美丽宝坻的决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坚持将生态文明融入全区现代化建设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加快转型发展,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等比较优势,更多地集聚要素资源,快速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宝坻筑起一条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到2015年,新增造林3480hm2。具体思路如下:
1.重点实施道路、河道、水库、园区、小城镇、美丽乡村等绿化工程,推进美丽街镇、美丽村庄等建设;
2.加强京津郊野公园建设。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青龙湾、潮白河的两河四岸及沿线多点进行绿化景点建设,以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为主,努力打造美丽宝坻、宜居福地,为生态旅游提供好的场所;
3.加大林业产业化培育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示范带动、争取政策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苗圃、果树、引进、驯化新优品种,促进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27年来宝坻区三北工程建设把增加林木绿化率作为首要任务,扩绿、治沙、固土、保水、护田并举,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改善了宝坻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资产。未来,宝坻将继续铺绿种富,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旅行中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吴学东.冯学良.潘学东.天津市林业生态工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2-35.
[2]于丽政.李卫忠.何婧娜.宁夏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与问题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 (4) 228-232.
[3]庞庆荣.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5-10.
[4]洪涛.甘肃省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护林科技.1998.4. 62-64
[5]蔡亚林.肩负防沙治沙重任 谱写生态和谐乐章——前进中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经济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