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诊断技术的比较

2014-04-29 19:05曲春林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6期
关键词:基因芯片猪瘟阳性率

曲春林

猪瘟(CSF)又称为“烂肠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瘟病毒(CSFV)感染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猪瘟传染性很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不仅不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猪瘟诊断技术水平,以预防为主加强防控是减少养猪业损失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猪瘟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1 猪瘟的诊断技术

1.1 常规诊断方法

目前,实验室常规诊断技术主要有免疫荧光实验(FAT)和血清型诊断两种。免疫荧光实验是诊断猪瘟的常用方法,该法将抗猪瘟病毒抗体IgG提纯后标记荧光物质,然后制成相应的荧光试剂。试剂制成后使用其着染患猪淋巴结、扁桃体等病料的触片或冰冻切片,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有亮绿色荧光则表明该病毒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即存在猪瘟病毒感染。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患猪内脏是否存在猪瘟病毒可有效提高猪瘟的早期诊断水平,对于防控猪瘟进一步发展,防止其扩大传染具有重要意义。猪瘟病毒感染早期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技术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适应性较广,除可检出强毒抗原之外,还能检出低毒力病毒感染。同时,与常规诊断技术相比,该技术的诊断时间更短,准确性更高,有效提高了诊断效率和质量,适宜在规模化猪场等大型养殖基地进行检测和诊断。另外一种,血清型诊断。当前,猪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是常用的血清抗体检测方法,该诊断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其试剂较为稳定,不会产生放射性危害,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检验部门。

1.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在猪瘟病毒的诊断中,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巢式PCR、多重引物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特点各异,现具体介绍如下: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重复性好和检测范围广等优点,该技术对CSFV的识别性很强,其灵敏度高达100%,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巢式PCR是使用2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可增强扩增过程中的特异性,提高检测灵敏度;多重引物PCR与普通PCR相比,该检测技术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过程基本一致,其主要是通过将2对或2对以上的引物加入同一PCR反应体系中以扩增出多个核苷酸片段,在临床样品中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实验室诊断CSFV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无需任何仪器便可进行观察,为在基层和现场推广使用提供了便利。曾小娜(2009)等经研究发现,采用RT-LAMP法对80份疑似猪瘟病料进行诊断后发现检测阳性率为38.75%,而采用RT-PCR法检测阳性率为36.25%;而Chen(2009)等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疑似病例血液和扁桃体样本中的猪瘟病毒,结果发现RT-LAMP法的检测阳性率为89%,而RT-PCR法的检测阳性率为78%,这表明RT-LAMP法的检测敏感性较高。

1.3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为与微电子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造了条件,基因芯片就是上述学科融合而成的产物。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基因芯片是指在硅化玻璃等很小的表面覆盖上数量巨大的寡核苷酸,每一个寡核苷酸均可反映出大量的拷贝互补信息,不仅可用于测定DNA序列、病原及基因突变体检测,还能鉴定基因表达谱,研究基因组相关功能等。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为猪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理念,其诊断效率较高,可替代传统方法,有望大幅提高猪瘟的防控水平。

2 展望

目前,除了用于定性的诊断方法外,兔体测毒法(定量)在猪瘟疫苗的效力检验及病毒滴度确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方法费力耗时,价格也相对较高,给推广使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兔体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标定活体病毒量的准确性。因此,积极研究一种可替代兔体测毒法的技术已成为应时之需。我国当前用于猪瘟抗原、抗体诊断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针对上述方法标准化的制定会成为日后研究的趋势。■(编辑:何芳)

猜你喜欢
基因芯片猪瘟阳性率
出生时即可预判发育潜力 基因芯片精准筛选肉牛良种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双管单色荧光PCR法与基因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浅谈猪瘟防治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四种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的研究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基于提升小波的基因芯片数据的分类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