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敬杰
摘要:辽西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历代中原王朝都对辽西一带设置了行政机构,从而加强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至西晋末年,其特殊的政治军事背景,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也为群雄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辽西地区;交通地理;行政沿革;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120-01
一、十六国之前辽西地区的交通状况
交通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左右该区域的兴衰。辽西地区作为沟通中原与东北的桥梁,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由于辽西地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形比较复杂,亦成为阻隔中原与东北地区交通的天然屏障。因此,要想密切两地区之间的联系,在辽西群山中开辟交通孔道成为必要手段,卢龙道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辛德勇在《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一文中指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有三条主要道路,经山海关走辽西走廊的傍海道为其中之一,另外两条是由今喜峰口通过燕山的卢龙道和由今古北口通过燕山的古北道。讫唐为止,一直以卢龙道为主,辽时以古北道为主,金时始以傍海道为主,(并考证卢龙道的走向为)出卢龙塞沿滦河左岸北行,再沿滦河支流瀑河北上,直到老哈河上游西岸折而东去,沿大凌河趋向东北”。
朝阳城的建立始于晋成帝咸康六年(340),慕容皝“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即朝阳),构宫殿,改柳城为龙城县……咸康七年(341),(慕容)皝迁都龙城”。控扼“辽西古道”的咽喉,是慕容部营建并迁都朝阳的目的之一,定鼎朝阳可择机沿“古道”挥师南下,逐鹿中原。之后的历史发展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判断,晋穆帝永和六年(350),慕容儁帅三军南伐后赵,主力部队便是出自卢龙塞,攻占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并迁都于此,逐渐向中原地区进军,开始了争霸中原的伟业。
东北地区不仅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交通联系,同时与江左地区亦有频繁的交往。西晋末年,慕容部崛起于辽西,并建立前燕政权,与此同时,晋室南渡,偏安江左,建立东晋政权,在一段时期内双方都有密切的交往,这种联系与交往对于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起了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占据优越的交通区位对于慕容部的崛起有着非凡的意义,正是依靠着便利的交通并控扼交通要塞为慕容部入主中原以及退守辽西都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十六国之前中原地区对辽西一带的经营
早在远古时期,东北地区便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些人类活动的足迹,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作证明,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已被大量发现,其中在新石器时代,以辽西阜新査海文化和红山文化最为典型。作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族便发源于辽西地区,后南下进入河北南部地区。之后与商同姓的孤竹亦活动在辽西地区,最终为齐桓公所灭。以上种种事实均能表明辽西与中原地区密切的联系,然而我们无法以此来断定辽西属于中原地区的行政单位,尽管《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等文献中关于九州的划分均包括辽西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将九州视为行政区划,因为行政区划产生的前提是中央对地方有行政管辖权。而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中央政权对辽西地区行使管辖权,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辽西与中原地区仅存在以朝贡为主要形式的政治隶属关系。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燕国在击退东胡后开始在辽西设立行政建制,由此辽西地区才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图。《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统一中国后,在辽西地区基本承袭了燕国的行政设置,进一步完善,强化了对辽西地区的统治。
西汉时期承袭燕秦的设置,又增加了新的郡县,其中最大的变动莫过于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朝鲜斩其王右渠降,(武帝)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事件的起因源自之前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严重危害了大汉王朝的国威,作为一代雄主的汉武帝,以“敢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招募天下“死罪”讨伐朝鲜,亡其国,设立四郡。该事件亦能从侧面反映出西汉政权对于东北边疆区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朝鲜四郡的设立,使得辽西地区等同于内地诸郡县,并且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东汉继承了西汉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设置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五郡。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导致东汉的管辖范围要少于西汉,但是东汉亦有其特殊之处,即对归附的少数民族设置专门的机构——辽东属国进行管辖,其设立“始置于辽东郡与辽西郡之间,是专管降夷的统治机构,把归附的少数民族安置在辽东属国境内。最初管理迁入辽河以西塞内的乌桓人,后来又管辖内附的鲜卑人”。东汉设立辽东属国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正确的民族政策,使东北地区保持了长久的稳定。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两汉时期对东北的管辖程度要高于燕秦时期,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密切了中央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中央王朝逐渐丧失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出现了公孙氏割据政权,其控制范围包括辽东、中辽、辽西、乐浪、玄菟、带方诸郡(在今东北地区),并越海占领东莱诸县(在今山东半岛)。这在东北政治演进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说明东北与中原内地有了进一步的密切联系。后来曹魏消灭了公孙政权,在东北地区恢复了东汉的行政建制,并置东夷校尉,驻辽东郡襄平(今辽阳市),专门负责管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西晋统一后,在东北地区复置平州,设立平州刺史,作为西晋王朝管理东北地区的最高长官。到了西晋末年,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瓦解,对于辽西的控制也日趋弱化,辽西地区呈现为多股政治势力并存的政治格局,此时的慕容部正在积蓄力量,不久之后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M].《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张国庆.《慕容皝迁都龙城的前因及目的》[M].《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