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纹饰综述

2017-05-10 19:01陈迪
文教资料 2017年6期
关键词:辽西地区

陈迪

摘 要: 辽西地区晚期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富河文化的晚段、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该地区这一时期陶器纹饰经历了富河文化、红山文化的之字纹、几何纹,最后到小河沿文化的绳纹,均体现了辽西地区陶器纹饰在时间上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地域上的交流融合,表明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考古学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 辽西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器纹饰

从自然地理角度观察,辽海境内辽西古文化区的具体地望包括医巫闾山以西、燕山北麓和大兴安岭东南麓夹角地带的西辽河、大凌河、小凌河水系流域在内的广袤区域。区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学者们对各个文化之间的发展与继承关系都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详细的论证,但并未对此地域晚期阶段的陶器纹饰进行概述类的研究,因此笔者主要概述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的重要纹饰。

此前,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主要文化的陶器纹饰以小河西文化出土的陶器最富代表性。其纹饰以素面占绝大多数,间或有附加堆纹、窝点纹、短斜线纹等。其中附加堆纹比较有特点,除横绕器表一周外,还有圆圈形、V字形、平形短泥条等造型。关于小河西文化陶器纹饰,笔者认为其多为防滑、方便运输或是用于加固陶器时拍压出来的而很少是为了装饰而特意加工的。

中期最重要的纹饰变化是出现了之字纹,还有交叉纹、网格纹、席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等。并且根据其他资料可知早期纹饰不见之字纹,往往三段式分布;中期出现之字纹;晚期的筒形罐纹饰简化为两段,上部为横压竖排的之字纹、席纹或网格纹,下部为竖压横排之字纹,或是通体饰竖压横排之字纹,这个阶段的之字纹最规整[1]。由此可知,从兴隆洼文化开始辽西地区陶器纹饰出现了东北最具特点的“之字纹”,并且兴隆洼文化陶器纹饰经历了由三段向两段式的过渡。至于此间纹饰的用途,笔者推测应该除有防滑、方便运输的作用外,还可能有图腾反映人们宗教信仰的作用,也许还有装饰的作用。

同样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赵宝沟陶器纹饰以几何纹为主且按时间变化明显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过程。普遍经历了由一期的单层简单明了到二期的双层繁缛再到三期的简化衰退,还有一些其他纹饰如琐印纹、坑点纹、网格纹等。此外,赵宝沟纹饰还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动物形纹饰。

正是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丰富繁荣的陶器纹饰发展背景下,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纹饰有了进一步的承袭与创新,下面笔者将对此间文化的陶器纹饰进行较细致的分析。

一、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以富河沟门遗址为代表,遗址出土陶片多为夹砂陶,有少量泥质陶。可辨器类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圈足碗、钵、小杯等。制法皆为手制,不见轮制。多采用泥圈套接法成型,个别小型器物采用手塑。纹饰以压印篦点之字纹为多,线形之字纹次之。施纹的方法主要采用压制和贴附。据发掘简报,富河遗址出土的筒形罐皆大口,筒腹,平底(图一)。张星德先生根据唇、腹的特征,把富河遗址出土的筒形罐区分为三种:其一为圆唇外凸,腹壁略有弧度,腹部多饰横压之字形线纹;其二为圆唇,直腹,口沿下有一条或数条附加堆纹,腹部多饰横压的之字形篦点纹;其三为方唇,直腹,腹壁斜收而下,有较小的平底,腹部多饰横压的之字形篦点纹。

由此可以看出,富河文化陶器纹饰以横压之字纹为主且多施于腹部,这與红山文化中常见的横压之字纹应该有密切联系,由此推测红山文化应该部分继承富河文化陶器纹饰的施纹方式与风格。

另外,把富河文化陶器与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和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林西县水泉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赵宝沟文化陶器做比较,便不难发现有些陶器在器物的整体造型和施纹工艺及花纹图案方面,几乎完全相同。如:富河沟门H18内出土的几何形刻划纹矮圈足碗形态和纹饰与赵宝沟遗址和白音长汗圈足碗如出一辙。又如:富河沟门H15B2筒形罐和赵宝沟筒形罐相比,不仅器表上横压竖排篦点之字形纹饰完全相同,而且下腹形态基本一致。因此,富河文化的陶器,不论是在组合和器形方面,还是在纹饰种类和施纹手法上,都和赵宝沟文化的陶器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与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遗存相比共性更明显。

富河文化部分陶器纹饰继承赵宝沟文化陶器纹饰的特点,而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被红山文化陶器施纹特点继承。

二、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一百多年以来,发现和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资料丰富。受篇幅所限,笔者主要分析几个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赤峰红山后、蜘蛛山遗址、西水泉遗址、兴隆沟遗址、东山嘴遗址的陶器纹饰特点。

1.红山后遗址

红山后遗址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的红山第二主峰东南侧坡地。

红山后遗址出土陶器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器类有钵、敞口罐、小口双耳罐、敛口深腹罐、筒形罐等。器表纹饰主要有之字形纹、压划线纹、附加堆纹、叶脉纹等。彩陶多为红地黑彩,主要纹样有平等短斜线纹、弧线三角勾连纹、菱形格纹、三角纹等。

2.蜘蛛山遗址

蜘蛛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兴隆街北端的英金河南岸俗称蜘蛛山的一个小山岗上。

该遗址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红山文化陶片,其中绝大部分为泥质红陶,颜色不纯,多呈灰褐色。纹饰主要有压印、压划、附加堆纹和彩陶。其中压印纹是采用片状工具的边缘在陶坯上压制而成,有横之字纹与竖之字纹两种,其中前者居多,占陶片总数的五分之一,后者较少。这种压印纹绝大多数都施于夹砂陶器的腹部,有的饰于泥质陶器之上。压划纹饰多施于夹砂陶器的口部和腹部,附加堆纹只饰于陶器的口沿部。蜘蛛山遗址发现的彩陶多数施黑彩,也有少数是紫彩,绘于泥质红陶器物的口沿和腹部,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半圆形条纹组成的鳞形纹等。

3.西水泉遗址

西水泉遗址坐落于召苏河西岸土山岗东侧的坡下,南距赤峰市区约9公里。

水泉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质陶为主,陶色均匀一致。陶器以素面为多,约占陶器总量的69%以上,纹饰主要有压印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四种。其中压印纹最多。这种纹饰是在陶坯未干时压印上的。多在器表呈连续的横或竖的之字形纹,亦有少量之字形篦点纹。发掘者认为这种纹饰的施纹工具似是长6厘米~8厘米的薄木片或骨片,其边缘刻成篦齿状,其压印方法可能是横持工具以左右两端互为支点,从器口向下连续移动即可以压出横向的之字纹;也可能是纵持工具,以工具的上下两端为支点,绕陶器横向压印出纵的之字纹。划纹是用有齿的工具,在陶器未干时划出成组的平行纹或曲线。彩陶的主要纹饰有平行线纹、涡纹、菱形纹、鳞纹等。

4.兴隆沟遗址

兴隆沟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兴隆沟村,其中第二地点属于红山文化晚期环壕聚落。出土一批具有红山文化晚期遗存特征的典型陶器。这里发现的彩陶纹样有弧线三角纹、网格纹、窄带纹和宽带纹等。

5.东山嘴遗址

东山嘴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东南约4公里大凌河西岸一缓平突起的台地上。

东山嘴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约占80%。纹饰以压印之字形纹和压印平行条纹为多见。有压印窝点纹,主要见于一种瓶形器上。夹砂罐器底有席纹和叶脉状划纹,另见方格纹陶片5例。发现的彩陶陶质主要为泥质红陶,个别为灰陶。纹饰全部为黑彩,通体彩绘和器内彩较多见。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纹饰主要有压印、压划、附加堆纹和彩陶等,其中压印之字纹为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纹饰,彩陶绝大多数为红底黑彩,纹饰主要为几何形。其纹饰应该是受到了兴隆洼、赵宝沟和富河文化纹饰风格影响的结果。此外,红山文化出现大量彩陶并多主要用于祭祀,因此彩陶纹饰应该是为了表达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笔者认为此间陶器纹饰的作用已由加强摩擦便于运输转为更多地表达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由于此间纹饰种类空前丰富,笔者认为应该是当时人们出于審美的需要在陶器上设计施有多种多样的纹饰。

三、小河沿文化

目前在本区经过发掘的小河沿文化遗址有限,主要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聚落遗址[2]、林西县白音长汗聚落遗址[3]、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和老鹞窝梁墓地[4]、元宝山区哈拉海沟墓地等。笔者从这几处遗址加以概述。

1.南台地遗址

南台地遗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该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白斯朗营子西南一级台地上。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同时泥质陶数量很少。大多数陶器表面施有纹饰,种类主要有拍印细绳纹、方格纹、编织纹和席纹。彩陶以红地黑彩为主,花纹有黑色和红色两种。

2.白音长汗遗址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村西荒山东坡,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于1988年、1989年和1991年对该遗址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第五期遗存为小河沿文化,其出土陶器以夹砂褐陶居多,泥质陶数量较少,陶器纹饰以附加堆纹最多,绳纹次之,压印纹、刻划纹和彩陶占有一定的比例。

3.大南沟墓地

大南沟墓地是石棚山墓地和老鹞窝梁墓地的总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二道杖房大南沟村南的高山顶部。出土的陶器以泥质陶数量居多,夹砂陶相对偏少。陶器表面多施有纹饰,主要为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和几何形纹,彩陶占一定的比例。在一件编号为M52:1的直筒罐的器表,发现刻画有一组表意图画,画面由图像和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组成,发掘者认为其表达的内容与房舍、田园等内容有关(图二)。

4.哈拉海沟墓地

哈拉海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四合村哈拉海沟村民组西北山坡,地处英金河与老哈河交汇夹角处的丘陵地带。随葬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红陶等。陶器上的纹饰常见者为刻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网格纹、绳纹、几何纹和变体回纹,其中刻划纹最多,附加堆纹次之,出土的彩陶占陶器总量的三分之一。

依据上述遗址和墓地材料的比较分析可知小河沿文化陶器纹饰总体以刻划纹和附加堆纹为主。但此间最有特点的是压印绳纹,绳纹在大南沟墓地中发现43件,占出土陶器总数的20%,但红山文化最常见的之字纹在小河沿文化陶器纹饰中并不多见。此外,小河沿陶器纹饰种类比较多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彩陶,此间彩陶多为红地施黑彩,施红彩的较少应与此间以红陶为主有关。另外,还有些朱绘常施于器体外壁下部,少数通体涂朱。镂空多见于豆柄,皆为三角形孔,对称分布。小河沿文化的红底黑彩纹、少数通体涂朱、镂空等纹饰特点很明显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小河沿文化还吸收融入长城南缘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些因素,如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绳纹的出现,可能就是吸收庙子沟文化的一些因素。

四、特点规律

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纹饰的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1.之字纹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纹饰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纹饰,并且它几乎贯穿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陶器纹饰的始终。不论是兴隆洼文化以压印之字纹为特色的器表纹饰特点,还是赵宝沟文化以直线组成的几何纹和之字纹为主体的陶器纹饰特点,抑或是红山文化无论是早晚期都十分流行的之字状压印纹,即使是以压印绳纹为最主要纹饰小河沿文化中也有一种为短线相交、有之字纹的遗痕。由此可见,之字纹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几何纹饰也属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又一重要常见的纹饰。小河沿文化中就出土了大量施有几何纹饰的陶器,从其特点上看,笔者认为应该继承发展了之字纹,是之字纹的变体。并且几何纹经历着由简到繁再到简的演变过程。

3.从时间上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陶器纹饰是从早中期的文化陶器施纹特点不断发展进步而来的,从小河西文化的素面纹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已非常流行彩陶,出现了大量黑彩,并且彩陶纹饰空前繁缛、多变。不论是之字纹还是几何纹或是其他纹饰,都经过了发展演变向更趋近于装饰作用转变。从原本的实用逐渐转向装饰,从开始无意为之到逐渐有意装饰。

4.从地域影响上看大量考古学资料显示这一地区的之字纹作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之一,主要分布区于辽河、大凌河流域、辽东半岛及第二松花江流域和松嫩平原地区,南面可达京津一带,东北最远辐射到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因此,可以证明辽西地区陶器纹饰与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辽河流域乃至中原地区都有交往与联系。此外,如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绳纹的出现,可能也是吸收了庙子沟文化的一些因素,还吸收融入了长城南缘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些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J].文物,1997(12).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编号:201510165052

课题号: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海考古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编号:10165201502

猜你喜欢
辽西地区
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探讨
辽西地区的山杏容器育苗及雨季造林技术应用浅析
辽西地区无花果引种试验
荆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辽西地区的分布和保护利用价值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辽西地区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
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