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平 徐桂森 李玉兰
禽流感又称为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它是一种禽类传染性疾病,多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该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人及易感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从发病季节、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发病率及死亡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禽流感的流行特点,然后就如何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1 禽流感流行特点分析
1.1 发病季节
禽流感发病通常无季节限制,但易爆发于秋冬或冬春等气候剧烈变化的时期。与其他季节相比,禽流感夏季发病率较低,患鸡的症状也较轻。究其原因,可能与高温和紫外线不利于流感病毒存活有关。夏季的温度及光照强度相对较高,对病毒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致使病毒存活期随之缩短。
1.2 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很快,不仅可造成全鸡群感染,还可波及相邻鸡场,进一步扩大感染范围。该病毒以横向传播为主,即通过与感染禽类直接接触或与被污染的水、饲料、蛋筐及运输工具等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病毒。其中粪便、羽毛等病毒污染物的病毒含量高且存活期长,可污染空气经呼吸道进行传播,应采取措施进行重点防控。目前,在禽流感病毒是否可以通过垂直传播方面尚存在争议,但自然感染该病毒的禽类其蛋壳、蛋黄及蛋清中均可分离出该病毒,说明禽流感病毒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1.3 易感动物
多种禽类均有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从易感程度上来看,火鸡最为敏感,鸡相对次之,鸭、鹅等禽类多呈隐性感染,猪、小白鼠、野禽和各种鸟类也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与其他鸡群相比,产蛋鸡群更易感染该病毒。以往鸭、鹅等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无明显症状,但有研究认为该病毒对此类动物的毒力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1.4 发病率及死亡率
被感染禽流感病毒禽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毒力、禽种、龄期、饲养状况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禽类发生感染后通常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较低。但病毒毒力较强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此外,饲养状况不良、管理不善、环境太差、强应激或并发感染等因素均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2 预防控制禽流感的主要措施
2.1 改善环境条件
为家禽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生存空间对于降低禽流感发病率具有积极作用,也是提高家禽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应加强环境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垫料、病死家禽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努力减少传染源,控制疫病传播。
2.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目前,散养管理是养鸡户的主要养殖模式,很多人未意识到疫病预防的重要性,未按相应程序免疫,导致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几率升高。应努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倡封闭养殖,适当限制家禽与环境接触,以防疫情流行。同时,努力改善周边环境,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采取设置隔离带等方式保证疫情来临时家禽的安全。
2.3 提高免疫密度,重视免疫监测
为确保免疫接种效果,应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密度,重视免疫监测。当地政府应指导养鸡户采取相应的免疫措施,按规定程序防疫,同时努力提高疫苗注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疫苗注射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度,合理保存疫苗,以提高禽流感防控水平。免疫监测可通过测定免疫后抗体的抗体水平来反映免疫成效,对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提高免疫密度的同时重视免疫监测,合理利用疫苗,使疫苗充分发挥其作用。
2.4 重视水禽免疫
目前,在禽流感疫情传播中,水禽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鸭、鹅等动物可通过隐性传播威胁其他动物的安全,其水源、饲料、粪便等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应重视水禽免疫,在免疫接种时应注意调整疫苗株,减少免疫应激。此外,还要建立免疫监测制度,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减少水禽对禽流感传播的促进作用。
2.5 积极研究新型疫苗
禽流感病毒具有变异率高、亚型众多等特点,为提高禽流感病毒的控制水平,应积极研究新的、效果好的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新型疫苗的研究水平也逐步提高,而开展该项研究对于提高家禽对病毒的抵抗力、使其顺利度过疫情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