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期刊的前途与出版市场的大环境紧密相联。作者、编者、读者生存于这个环境中,便有了种种适应和选择。收取版面费就是一例。这反过来,又影响着出版环境。其中,刊物编辑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重要的中介和引导。刊物的导向,有他们的意志努力,也有读者通过市场选择的牵引。作者的学术研究其实也并不自由。论文造假之风,腐化了一些作者和编辑。要获得学术自由,就需要改革目前的出版环境。
关键词:刊物 出版 作者 编辑 读者
一、版面是一种“资源”
笔者做编辑已有20多年,也算是业内人士。从编辑到主编,对于学术刊物办刊的个中甘苦也有一些体验。
对于一本刊物而言,作者是原料提供者,编辑是厨师。刊物合不合读者的口味,一要看原料的质量,二要看编辑的手艺,三要看读者的思想储备和阅读习惯。当然,读者多了,也是众口难调。这就要看刊物的定位,看编辑如何通过选稿去培养自己的作者群。也就是说,编辑是刊物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刊物的定位往往受市场发行量的影响。而学术期刊的读者群是相对狭窄的,这就使得一些严肃的学术类刊物举步维艰,发行量难有提升。但是这类刊物也有一种需求,就是作为评职称、衡量学术水平等的敲门砖。于是,一些刊物也就瞄准了这种商机,开收登载费,也称“版面费”。顾名思义,“版面”是一种资源,但它已不完全是学术研究的资源,而是赚钱的资源。这就是一种异化,编辑与作者的追求也随着被异化。
二、话语权和发表权
无论如何,版面是宝贵的,编辑会珍惜版面。但作者却可能不惜笔墨,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到了要按照字数收版面费时,这才意识到应该“惜墨如金”。这种感觉,对于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人是非常不幸的。它说明,话语权这个东西,也是有行市的,它可以通过版面费的形式用钱买到。然而,这也是真正做学问的悲哀。它在提醒学者,如今的学问是怎样的沦落,他们不但不能靠做学问养家糊口,反倒要自掏腰包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不得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他人,署上某个权势者、赞助者、权威者的名字,才得以见天日。否则,作者要为自己和时代立言,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除非是甘愿自己的“研究成果”沉睡。
笔者在业余时间也做做自由撰稿人,向其他刊物投投稿件。作为专业教学人员,所编刊物是专业刊物,所撰稿件也多是专业稿件。这都是职业范围内的事。说白了,有些压根儿就属于完成“科研任务”的。说到“完成任务”,这就有些不自由的味道了。因而,笔者对编稿、写稿、投稿中的甘苦,也有些许感触。这边在给作者提修改意见,要求他们有所突破,写出新意;那边又面对编辑的意见,琢磨如何适应其胃口修改稿件。这种角色的转变,往往让人啼笑皆非,左右为难。学术自由尚且如此,百花齐放,便有了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限制。
三、敲门砖和学术造假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但在某些人看来,做学问成了一种拼凑内容的技术活儿。而且这种“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的便宜形式。大学本科生毕业要做论文,一些研究生毕业要发表论文、评职称要发表论文的现实需求,促使那些要拿文凭、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的人,被迫去做敲门砖式的“学问”。他们对学术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兴趣,他们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只要文凭和职称到手,也就跟所谓的“学术”拜拜了。这种现实利益,促使抄袭、剽窃成风,形式主义泛滥,学术风气糜烂。学术海洋浩如烟海,编辑们不可能一眼就辨别出来稿的真伪,对于剽窃、抄袭的防范,虽然有一些反剽窃软件,但软件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软件,成了个别人用来检验其抄袭过不过关的工具,促使他们将内容修改成了更高明的剽窃。这些作伪文稿,徒有学术之表,而无学术之实。也就是将别人的东西拿来炒陈饭。而这别人的东西,说不定又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重复抄袭,千人一面,这也是我国学术论文很多,真正有创见有价值的不多的原因之一。
学术刊物收版面费的风气,还催生了代写论文和代发论文的中介。法学、医学、工业、农业,各行各业的“研究成果”展示,硕士、博士、中级、高级,各种层次的“科研能力”评价,一个版面收多少钱,中介都在明码标价,为各类需求的人炮制论文。这种畸形的需求和市场,让一些诈骗者也有空子可钻。他们收费后,盗用一些刊物的刊名和刊号,利用廉价的电脑排版技术和印刷成本,制造假刊物牟利。至于电子版,仿冒一个网页,那成本就更低廉啦。许多论文学术质量低劣,读者没有作者多,甚至根本没有读者。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不能不说是我国出版界的一大悲哀,也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耻辱。当下,各行各业都在“打假”。学术界之假泛滥成灾,却不见“打假”的成效,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四、传递正能量与学术刊物之前途
作为媒体人,无论谁劝收版面费,笔者都一概拒绝。笔者呼吁:编辑要注重依法办刊,切实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不但不能收作者的版面费,还应该按照新闻出版法的有关规定付给作者稿费。只有这样,才能净化出版界的不良风气,为学术界抵制剽窃、抄袭、造假出一把力,让学术研究真正走上希望之路、光明之路。而编辑们也能在众多稿件中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
作者要努力用稿件证明自己的实力,不要急功近利,研究和表达能力是逐步积累的。要拿出好东西,就得下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刊物的走向,寄希望于编辑们的正能量,尤其是负责人的决策。读者要对不同见解的文章,多些包容,多些理解,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和编辑。大家借助各种网络平台,阅读各类信息,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一个谁都可以发声的社会里,刊物中出现上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关键是,读者也好,作者、编辑也罢,大家都需要具备一种能力——选择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对于具有桥梁和中介作用的编辑尤其重要。否则,就有可能把平庸当共识,凭编辑的个人爱好取舍;或将创见当异类,依编辑的情绪弃之。刊物办得没特色、没个性,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刊物也就失去了它正常的功能。
作者简介:陈闻高,四川警察学院教授、《预审探索》副总编辑,研究方向:刑侦预审、侦查心理、编辑学等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