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香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艺术学校缺乏情商教育带来的后果入手,指出情商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艺术学校如何开展情商教育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艺术;中专学生;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89-02
我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年龄上讲是青少年,从专业上讲是区别于普通学校的学艺术专业的学生。青春期的少年都有反叛、易冲动的特点;在专业的角度他们又有着感性、爱表现的一面。有人说我校学生智商不高,情商够高,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情商教育。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我校许多文化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后仍能在节日给老师发短信或打电话问候的、仍能在街上遇到老师后主动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起眼的,在校时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许多在学校被老师倍加关照、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所谓“尖子生”们,毕业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着实让老师感到尴尬和不可思议,其实,这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
即使在学校,中专学生失礼,甚至无礼之处并不鲜见。在教学楼与老师抢电梯、电梯超重后不主动退出,而老师退出的例子不胜枚举;遇见师长不打招呼,径直而去已属寻常;在体育比赛中对裁判老师动拳脚的,其实这也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
情商究竟是什么呢?情商(EQ)是一个近几年才提出来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活动的重要指标。科学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关心孩子的智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情商教育。
对一个人成功来说: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有人甚至认为:“智商决定择业,情商决定升迁。”
如果说智商主要是由人的先天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智力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那么情商主要是人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社会生活实践中修炼起来的。它主要开始于学龄前,逐渐形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完成于成人时期。EQ不像IQ那样受先天基因的局限,而是随人生经验的丰富,学习的知识的增长而增长。
EQ是一种心灵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更是一种性格的素质。EQ高的人,眼光远,生活积极,人际关系也搞得好,相比之下,这些人比IQ高而EQ低的人更容易成功。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高科技与高情感相结合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社会成员中每一个体具有高智商水准,而且要求每一个体更要有高情商的人性。
一位艺术学校的老师在情商教育方面做哪些工作呢?我觉得下面几项工作迫在眉捷:
一、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控制自己的能力,控制情绪,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这是情绪商数的一个重点,一个人若能保持头脑冷静,就可以压抑激动情绪,使心情开朗,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自我调控的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做到自我控制。在情绪方面,对一定的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情感和情绪稳定协调,不大起大落,不喜怒无常,能保持情绪稳定。顺境中不忘乎所以,遇到挫折不垂头丧气,消极萎靡;在遭受打击时也能泰然处之,应付自如。能以理智控制感情,控制冲动,不做不可收场的事,这对于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某校制学生因不堪忍受慢性病折磨而跳楼身亡。究其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当事者心理承受力弱,自控力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艺术学校的学生非常感性,也容易激动,他们在表演的舞台上可以更好、更容易地表达人物的感情;但在平时生活中他们也较情绪化,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激动、容易神经质,在加上青春期的反叛意识,他们喜欢与老师顶牛,与老师辩论。同学之间也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课堂上大动干戈。在文化课堂上有时老师还没回过神来,打架的事情就发生了。
(一)从心理、生理的角度为学生着想,让他们顺利度过 “倒仓期”。
对我校学戏曲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有一段倒仓期,即在生理上男女生必然要度过的“倒嗓期”。在这段时期,尤其是在专业学习上,他们很担心自己受到冷落,心里承受能力脆弱,他们十分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理解。作为老师如果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们,会大大降低他们在情绪上的波动程度。
(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广大教师要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口吐脏话、对老师进行人身攻击的学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加以说服教育,以礼服人,而不是进行“以牙还牙”。如此,便不难使学生认识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三)发挥学生特长,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可围绕中学生礼貌问题召开讨论会,民主生活会,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演特长,借助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课本剧、朗诵等形式弘扬文明礼貌之风,还可通过黑板报、橱窗、我校学生文学社的《艺韵》杂志等舆论阵地宣传名人和身边老师和学生的礼貌处世的事例。
二、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老师在课堂上对身体不适的学生进行关心询问、对生病的同事进行爱心捐助,同事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等都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我校团委定期为孤寡老人、敬老院老人进行文艺演出,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我校虽然是中专学校,但学生的年龄从9岁到20岁,学习戏曲的学生是小学生、初中生,学习话影、模特、美术的学生是高中生,哥哥姐姐理应关心爱护弟弟妹妹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就开始。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下列教育: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了解别人的心态,尊重别人的想法并学习建立人际关系网。
(一)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了解自己,控制自己,激励自己。关心自己都做不到的人,关心人民是不可能的。春秋时期的易牙,杀儿子给齐桓公吃;竖刀阉割自己变成太监以“效忠”齐桓公,结果干预国政,给齐国带来无穷后患。其实,管仲曾直言劝告齐桓公:“连自己身体和亲生骨肉都不爱惜的人,怎么可能爱国君呢?”关心自己,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独立的人格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基础和前提。
(二)培养学生学会爱别人――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个“别人”从具体同学,朋友,家人发展到抽象的他人,从关心他人的情绪,感受,需要发展到关心他人的利益。一次某个同学生病在床,我对其他同学说去看看这位同学,以示关心,结果有位同学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哼!我关心她?她关心我了吗?”我被她的冷漠不知所措,我深知他们之间需要了解、需要关心。
(三)关心他人还体现在尊重别人----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是尊重老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艺术学校学生声称是来学专业不是来学文化的,其实反映了他们心虚、不自信的一面,想用专业学习掩盖他们薄弱的文化底子。针对这一情况,在学生入校时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三、在演出、排练中教育学生团结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助网
利用我校学生演出多、排练多的优势,时刻对学生进行团结就是力量,在演出中成为一棵菜,绿叶陪衬红花的思想教育。尤其是戏曲专业的学生,要在舞台上体现自己,需要舞美(化妆、服装)、乐队和其他同学表演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会影响到演出的质量。
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在集体的大熔炉中锻炼自己,如何发挥特长,为集体添把“柴”增些“热”――“众人添柴火焰高”。通过在演出中搬运道具、拉幕布等活动让学生形成你唱戏我捧场的好习惯。
四、注重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教育学生学习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我校的学生在学期开始之时,经过家长的假期的调教,学习劲头一时很足,好像已经“觉悟”了,但坚持不了两个星期就懈怠了。这还是与我校学生的错误观念有关。在学生的观念中我到艺术学校来,就是学习专业的,不是学文化的,换句话说,就是不想学文化才来学艺术的。说白了,还是意志力的问题。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无论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
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学生要想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必须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学习中,老师经常以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苦练基本功的事例教育学生。专家认为,人的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是其适应社会生存及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4、5岁的孩子每人得到一份棉花糖,并告诉他们等过了一个钟头后再吃,便可再获得一份棉花糖,可实验的结果是:能等上一个钟头的孩子并不多,可有耐心等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适应环境,比较自信,比较可靠,他们各方面的成就都比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高。由此可见,成功地调节自我心理和情感,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IQ更为重要的素质。在上课时多向学生灌输这样的例子,不断激励他们很有必要。
成功需要有很多因素,但只要同学们能够注意平时的情商能力培养、刻苦、自信、有竞争意识,有良好的情商,就能走向成功,大松博文说:“人生最难的是战胜自己。”人每天有挫折,有不良情绪,只有不断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对手。这是一种对人具有终生意义的“生存能力”,智商诚可贵,情商价更高。
今天中国已有许多有识之士逐步了解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艺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情商教育这一重要的课题,当然不能被轻视!
参考文献:
[1]Goleman.《情绪智力》
[2]Salovey Mayer.《什么是情绪智力?》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