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溧
摘要:在看到一本好的书籍或好的电视剧时,会让人观兴一发而不可收,总想一口气将它们看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主要原因在于书本或电视剧的情节安排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样读者或观众的心就会被紧紧抓住。在教学上,教学过程也需要波澜起伏,才会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才会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就谈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6-0079-01在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对手中的课本要创造的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跳出课本,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最主要的阵地。它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法纪教育.也因为它教育任务的特殊性和主要性,我们思想政治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的说教课.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多是老师在上面苦口婆心,义正严辞的讲,而学生却无动无衷,甚至无聊的听,或按“复习、提问、讲授、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进行教学,使许多学生不喜欢老师所教的东西,缺乏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思维的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下来,连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都没有及时的灌输进学生的大脑里,我们岂能相信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出现呢?因此,我欣赏课改中“灯芯和煤油”的比喻。它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的转变。教学相长,学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的角色去为学生服务。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所教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在进行改革。以书本为本,又要超越书本的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把思想政治课延伸开去,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以课本故事为基础,延展开去,与学生学习生活接轨,有序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
一、对教材的筛选和对教学设计的创新
一般我们总是按部就班,按课本上所写的内容讲下去,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对教材进行筛选,更改,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养成。当然,这种筛选,更改必须符合大纲,不脱离原教材的宗旨为原则。
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产生的多种方式有利用于思维的活化,满足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学习了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觉得本章节主要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来阐述的?或让学生将教材中看不懂,不理解的内容找出来。同时在提问过程中注意要有具体性,明确性,和谐性,适宜性,启示性,趣味性……。
二、对教学过程的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求变”特别对活泼少年的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勿忘时时求变。所以在一节课中,教师要身兼数职,当学生活动时,教师是导演;当学生滔滔不绝时,教师是学生;当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时,教师是遇难者;当学生讨论问题遇阻时,教师又是个引路人。教师在课堂上有时需要煸情,有时需要鼓动,有时需要调控。同时,教师要有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语调,语速,表情的变化。可以随着教学内容时而高兴,时而激愤,时而悲伤,时而消沉。时而激昂。同时还可“眉目传情”。当学生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时,可微笑向他频频点头,以传递赞许之情;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时,投去安慰的目光,并伴随“没关系,别紧张,你会说好的”等鼓励性的语言,以传递对学生信任之情;当学生谈别人不懂的问题时,可作满腹诧异之态,以传递疑惑之情,使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不仅如此,还要尽量使语言风趣幽默,贴近生活,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一句幽默的话引起课堂上一阵笑声,学生的学习情趣盎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效果与兴趣程度成正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并引发他们的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催化学生情感养成
情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然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系中产生,尤其是职业教学学生离不开情感。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深入体会,巧妙利用教材中道德感情因素去叩开学生情感闸门,创设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激起他们情感共鸣;也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
四、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学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思想政治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课堂上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培养良好的道德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职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心理等的各种限制,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意识,有成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的精神,所以思品课教学应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薇.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