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有
【摘 要】随着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铁路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我国现阶段,铁路建设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已被打破,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渠道化已成为现代铁路建设市场的主要格局。加强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有效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这已成为铁路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就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管理
一、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工程建设是建造固定资产的物质生产活动。建设工程是工程建设的产品,通常表现为建设项目或工程项目,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在工程建设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由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及其他费用组成,是建设工程的价格。建设工程是一个固定资产体系,其计价涵盖量大。凡是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建设的各个单项工程总体即为一个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的计价具有分部组合性、单件性、多阶段性等特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的建设工程造价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运用国家行政权力监督建设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广泛,包含对建设工程定额的管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的管理、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管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合同中的造价管理、招投标中的造价管理等。
二、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前期造价管理和控制不重视
一直以来,大多数铁路建设单位往往比较重视铁路的施工阶段的技术控制,却忽视了其工程的前期造价管理和控制,也就是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结算价款阶段。因此,很多铁路建设单位很容易出现“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过概算、结算超过预算”的“三超”现象。
(二)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系统不完整
铁路施工涉及施工单位的多个部门,其中,设计概算、投资估算、合同价、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价分别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主管部门各自管理,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造成了各个环节的脱节,导致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系统不完整。
(三)工程造价管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关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使得铁路施工单位没有办法构建适合于自身企业的报价和造价管理体系,导致铁路施工单位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施工单位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这个方面的管理始终处于低水平。
(四)管理队伍素质低
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管理队伍在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方面还不高。在铁路工程中,大量既无概预算员证又无上岗证的无证人员提供铁路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甚至有会计、审计人员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造价咨询服务,使得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无法达到预想的要求。当前,还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在多家中介机构挂职提供铁路工程造价的咨询服务,带来很多隐患。其实,铁路工程造价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技术保密性,而造价人员多處任职,无疑违反了保密的规则,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五)缺乏行业统一
第一,目前我国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缺乏一致的中介组织名称。各种铁路工程造价咨询中心、工程造价咨询部、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充斥市场,给不了解此行业的人带来了困惑;第二,缺乏统一的铁路工程造价咨询专业合同。目前,我国缺乏全国统一铁路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合同文本,于是各种各样形式的合同充斥工程造价咨询市场;第三,铁路工程造价咨询收费不统一。
(六)信息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造价信息采集、加工、交流传输、共享等环节的运作处于原始水平,铁路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较落后。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各个省市铁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硬件设施参差不齐。铁路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地区、部门、单位分割严重,信息资源开发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信息市场体系不完善。从信息的供给方来说,信息源不足,已有的信息关联度、逻辑性和系统性不高。从信息的需求者来说,不愿意为获取铁路工程造价信息付出过多的成本。从事铁路工程造价信息业务的人才匮乏,既懂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精通铁路工程造价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我国铁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
(一)建设项目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
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关键作用。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确定设备、工艺、建设地点、建设标准等内容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作用。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甚至未将该阶段的造价计入预算中,这是造成工程总造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控制好项目造价,就必须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在开始项目建设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考察项目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等,考量建设规模、技术标准等是否满足要求。同时,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也可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和采取假设法进行推理,做出谨慎判断,确保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工程造价。
2.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应在多方面考虑后选择最适宜的项目方案,然后根据已有的项目经济评价方式,遵循现有的经济体系法则,再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知识科学分析项目的发展情况,以为开展项目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对投资进行合理估算。做好项目工程的投资估算工作,是进行项目投资管理的根本,同时也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宏观控制的基础。为此,应制定合理的投资估算和科学决策指标。其中,进行合理的投资估算除了明确计算方法之外,还必须有较为完整的投资估算指标。而科学的决策则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决策责任制,以及含有经济评价参数的决策体系。同时,投资估算的评审工作也至关重要,做好投资估算的评审工作,如评定工程投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估算是否准确等,争取从源头上控制好工程造价。
(二)加强设计阶段铁路工程造价控制
1.铁路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方式。铁路工程建设非常复杂,在设计阶段要涉及多个方面、多个专业,投资和控制需要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各专业精心设计、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其中尤以线路方案对投资的影响非常大。
2.铁路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铁路建设控制核心在于设计阶段,但往往对这个环节不予以重视,只对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市委重点控制阶段。实际上,在大的线路走向和投资规模初步确定后,如何控制好工程投资主要靠优秀的设计来以前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做出决策后,控制铁路工程造价的核心就在于设计。
(三)实施阶段的控制
1.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模式开展招投标管理工作市场经济体制下,招投标竞争是造价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体现竞标单位实力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推进市场优胜劣汰。招投标管理应该注意四个关键节点:
①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强化招投标监管工作;
②认真編制工程量清单及标底,指派高素质的专家评标,杜绝低价抢标或恶意压标等不良竞争行为;
③所确定的标底除满足招标方要求以外,还应该兼顾竞标方的利润收益;
④评标时把握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客观评价投标单位的资历、施工能力、软硬件条件和社会信誉,旨在甄选出能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投标单位。
2.强化施工管理力度,重视施工合同签订合同时,先审核合同是否严谨、准确、完整、合法,以便确定一套合理的造价控制标准,避免遗漏重要问题埋下索赔隐患。
3.严格管理工程变更及现场经济签证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工程变更,基于设计变更来抬高设计标准、增加工程内容或扩大施工建设规模是不允许的,建议分级控制、限额签证。此外,设计变更前先核准工程量是否增减,原设计单位签认后再变更。若变更后造价超预算,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建设单位应该指派专人现场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变更记录,重点监视隐蔽工程和工程签证,以免结算时相互扯皮。
4.严格控制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材料供应渠道众多,材料品种和价格也各不相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材料价格规律,尽量保证竣工决算的各项决策科学、准确。
(四)竣工审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该阶段的造价控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隐蔽验收记录进行检查。竣工后应严格验收所有的隐蔽工程,所有工程监理的项目必须有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
2.计取各项费用时,应根据相关合同标准或者项目建设期间的计价定额作为取费标准。对价格指数、换算细化、差价调整计算、各项费率、特殊费用、计算程序等进行严格审核,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严格制定定额单价。结算单价时,除了投资分包项目外,其余的均应按照合同上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原则进行结算。除此之外,还应以相关部门所规定的报期价格指数为准。
4.认真核对发包合同款。先核对竣工工程的内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同规定要求,只有符合合同规定的才能列入工程竣工结算项目。然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好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优惠条款等进行结算并审核。
结束语
铁路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是事关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但铁路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将造价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即实施工程项目造价的全过程控制。在进行管理控制过程中,还应充分体现事前控制的理念,做好各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项目建设目标,使建设项目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罗江艳.浅析预决算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J].民营科技,2014,06:131.
[2]王伟.基于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下的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动态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3]王桥兵.浅谈财政投资评审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J].山西建筑,2010,08:258-259.
[4]黄劲,蒋健华.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2008,16: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