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高
盈利关:专为他人做嫁衣
一款产品,其被设计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市场,实现盈利,而目前市面上主流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无不以广告为主,但短视频却不能效仿它的“大哥哥”,用高点击率来吸引广告商在其视频前缀广告。
原因很简单,目前BBC的Instafax能够为用户提供15秒的视频新闻,而腾讯在2013年10月低调推出的《微视》更是只提供了8秒的视频长度,Twitter旗下的知名视频分享应用Vine甚至只提供了6秒的视频分享。可以想见,如果在这么短的视频之前再前缀广告,用户体验一定会大幅度下滑,产品本身“短而精”的优势也会因此荡然无存,这无异于是杀鸡取卵的自杀式盈利。
那么短视频的盈利该走向何方呢?BBC的Instafax短视频新闻服务旨在于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复杂新闻内容呈现给用户,让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闻讯息,并在其中迅速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终将这部分用户引向BBC网站去观看其完整新闻内容。而这一模式主要是将短视频服务作为一种自己网站的附属物,以此来增加自身的点击率,虽然表面上来看并不会带来直接的盈利,但其为背后的平台所带来的收益却不容忽视。
而对于那些没有大平台撑腰的短视频应用而言,如何才能做到“叫好又叫座”?此时他需要明白,真正与自己一脉同源的并非是那些普通视频网站,而是以微博和《微信》等为代表的“微产品”。短视频网站完全可以参考像微博的推广功能以及小推窗功能来获得广告收入,抑或者将自己的平台做大之后,通过开放其他功能通道实现共赢。由此可见,短视频服务能否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中生存下去,也许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愿意“为他人做嫁衣”。
资费关:4G,是机遇也是挑战
为什么短视频逐渐被业界认为是一种能够被未来互联网用户所接纳的新兴产品?原因就在于4G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就如同在红白机上不能运行《战神》一样,在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想要获得流畅的观影体验,就需要足够的带宽,而这往往会影响到其他软件和应用的正常使用。
当时的移动网络显然对于文字和图片更为友善。而4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视频可以更快得到加载,而不需要担心因为速率问题而导致无限加载,影响用户体验的事情发生。可以说,并不是此时短视频产品才被业界所重视,而是在此之前,短视频就一直在等待着硬件的支持。
但是4G为短视频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相对于文字和图片所能产生的有限的流量,视频所需要的流量大大超过了文字和图片。而众所周知,国内4G收费始终居高不下,不少用户在憧憬4G时代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不愿意付出过于高昂的金钱代价。即便在4G技术普及之后,也很难保证用户不会因为资费上的考虑,而将4G当3G来使用—虽然短视频产品相对于普通视频产品,依旧在流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比对文字和图片所产生的流量时,短视频的优势荡然无存。如何才能让用户获取资讯的习惯从文字和图片转移到视频上,这是短视频产品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户习惯关:我为什么选择短视频?
虽然从目前来看,几大主流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短视频产品,似乎短视频已经大势所趋,但这一产品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归根结底用户才有发言权。在过去的几年里,用户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阅读多媒体资讯已经成为潮流,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少移动端阅读APP已经逐渐取代了网络时代的PC端资讯平台,人们尽情享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可想而知,短视频未来的主战场也在移动端上,但是在这里,它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吗?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回答用户一个问题—我能用短视频做什么?
我们知道,所谓体验,也就是用户视频分享需求的痛点,用户是否用得着,又是否爱用,直接决定了短视频产品能否生存甚至繁荣下去。我们知道,目前短视频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它既可以是移动SNS产品的功能升级,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出现在我们眼前。
而由于前者的优势在于用户的社交关系已经通过图片分享时期的积累产生了沉淀,因此背倚着原来就已经有的成熟平台,用户无需再度搬迁自己的社交圈,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个产品的推广难度,实际上在推出时就已经巧妙跨越了生存关。因此我们主要谈的是后者的市场需求。后者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用户的需求点—而且这一需求点不是通过文字、图片就能达到的,否则身为后来者,从仅从资费和流量上来考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国内公司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腾讯的《微视》,利用“粉丝效应”来强调它自身的娱乐属性,将过去人们认为的“短视频”和“社交性”挂钩的概念扭转过来,这是一个明星的秀场和舞台。这点和BBC的Instafax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优点在于,《微视》前期可以作为一个发布平台,而成熟后可以转化为一个社交平台,能否成功转化,正是其成为鸡肋还是下一个《微信》的关键所在。
在微博和《微信》刚刚诞生伊始,迅速获得受众的认可的关键在于—它们不仅仅是因为能够用极短的篇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更满足了用户的快速分享欲望,而这是昔日BBS、博客等互联网产品所不能达到的。在微博、《微信》没有出现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在未来会有这么多人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从美食到衣着再到育儿。而短视频产品则可能帮助用户挖掘,甚至创造出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无法表现完整的生活习惯。
比如发挥视频相较于图片具有的连贯性优势,鼓励用户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而不仅仅是一些图片式的“点滴”;能够像微博和《微信》一样,突破自己区区6~8秒的时间限制,允许用户链接到其他长视频中,使其拥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延续性(但与此同时必须要保留短视频产品自身的核心特色);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现场拍摄或在自己的视频库中上传、像目前的相机类APP一样,允许用户能够对视频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短视频产品的下一个设计方向(部分功能实际上已经实现)。
另外一方面,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培养用户习惯并不能仅仅靠强化产品本身功能,降低其使用门槛之外,在产品营销上同样也可以通过反复宣传来强调它与市场上同质产品的定位区别。
如《陌陌》在已经有《微信》存在的基础上,还能杀出一片天,正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这种差异性,并砸下巨资在各种互联网平台对其产品进行宣传。在不存在“用户习惯”这一问题的时候,主动培养出“用户习惯”来。虽然这看起来很难,但这也意味着这款产品所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一旦成功,自己就会在其中扮演“分蛋糕者”的角色,甚至左右后来者的兴衰。
审查关:在源头上杜绝争议
短视频产品未必能够给我们在单位时间内带来更多的信息(以《微视》的8秒时间长度为例,通常用户也能在8秒内阅读完毕一条微博),但其在审核和版权上对于开发商的考验更甚。
过去开发商只需要建立敏感词库以及举报按钮就能快速屏蔽和删除违规内容,而短视频则主要通过受众自发举报来应对违规内容,往往是违规内容已经造成了一定传播后才被发现,在国内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这对于某些短视频产品开发和运营商而言是致命的。而在发布之前就进行审核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能给予用户即时发布相关信息的快感,也会导致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可以说,如果审核关不能在技术上得到突破,那么无异于是给整个短视频产品市场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另外就是在微博微信时代就不得不面对的版权问题了。目前微博人气持续下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为版权监管不力,逼走了许多原创作者,从而使整个微博的生存环境下滑。而这一点上,《微视》采用了原发与转发分离的模式,保证了对原创内容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也并非万无一失,对于原创内容的保护越甚,就越能吸引有号召力的用户。但与此同时,这种保护会不会反过来导致使用产品的门槛提高呢?掌握好其中平衡,才能在普通用户和核心用户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