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满香
《舌尖上的中国2》再度席卷银屏,被称为深夜吃货的“酷刑”。各类美食目不暇接,却有一样相同的物品在各个场景中变装登场,最佳配角的身份也是风采奕奕。锅,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
在茶界,也有这样a一种特殊的媒介,土的原身,火的锤炼,承受水与火的煎熬,绽放出草木的芬芳。跨越千年而来,兴衰荣辱风头更胜。
“壶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器,以固态之形,展现水火无形却有情之美。茶器工艺沿袭千年,它的美既包括实实在在的形态之美,薪火相传的厚重之美,还蕴含承受水火之力现茶香的低调之美。7月2日至5日,“第一届中国·深圳国际茶器美学创作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建水紫陶向炳成大师、日本铁壶第一人田山和康大师、韩国青峰窑张基德大师、台湾紫熙堂等众多海内外名家皆携精品茶器到场一展风姿。万千美器鹏城相会,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凝聚起来,配角有时比主角更丰富立体、光彩夺目。
建水紫陶向炳成:五彩之底 古拙之韵
建水紫陶,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由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建水紫陶对制作工艺及书画功底有极高的要求,因而能真正掌握建水紫陶工艺精髓的工艺师少之又少,向炳成大师便是个中翘楚。
向炳成,字贝山,号石老农,建水紫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他创建了建水紫陶云南省唯一一家传承基地——建水县贝山陶庄文化产业有限公司,2011年10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对于所有传统手工艺来说,传承是基础,创新才是突破。向炳成作为建水紫陶工艺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基础功底,又开辟了新的创作手法。
陶雕工艺,在烧制好的光素无纹的紫陶器皿上雕刻各种精美的图案,凹凸毕现,立体感鲜明,触感真实。陶雕工艺在陶瓷界实属常见,而紫陶比一般陶瓷坚硬、光滑,对雕刻技术要求更高更细致。把陶雕工艺引入紫陶界尚属首次,是一项开拓性的举措。
窑变烧制,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其变化属于偶然为之,具不可控性。窑变之法,古而有之。最初窑变为青瓷的一种偶然变异,实际上是青釉烧制失败的结果。所以窑变一直不被人重视。窑变釉与单色釉相比,其色彩绮丽多姿,用火去描绘作品的色彩,每一件作品色泽丰富、过度自然。向炳成还原窑变古法,是紫陶界的创新,也是对古代技艺的礼敬。
多道雕刻绞泥彩填:属于刮压填泥的新工艺,每种颜色画一次、刻一次、再填一次,克服了传统紫陶的色彩效果单一的缺点,在保持建水紫陶特色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多色创作。多道刻填的紫陶生产方法,让颜色更加深刻融入基底,不同颜色之间相互融洽,过渡自然,写景真实,满足紫陶生产中对色彩艺术及效果体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