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ID参数的整定

2014-04-29 05:26韦斌
中国电子商情 2014年7期
关键词:微分液位稳态

韦斌

引言:简单介绍了PID控制的意义,在我厂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以及PID参数的几种常用的整定方法。

一、引言

自动调节,又称自动控制,如今已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程控制领域,理所应当的属于应用最普遍的范畴,但是在生物、电子、机械、军事等各个领域。甚至连政治经济领域,似乎也隐隐存在着自动控制的原理。当前,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各行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体现在对各种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上,而自动控制的核心部分则是PID控制器,目前,PID控制及其控制器或智能PID控制器 (仪表)已经很多,产品已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各种各样的PID控制器产品,各大公司均开发了具有PID参数自整定功能的智能调节器 (intelligent regulator),其中PID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整是通过智能化调整或自校正、自适应算法来实现。有利用PID控制实现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控制 器,能实现PID控制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还有可实现PID控制的PC系统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PID控制器的相关知识。

二、什么是PID

PID是比例,积分,微分的缩写。

比例调节作用:比例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其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例关系。当仅有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Steady-state error)。比例调节作用:是按比例反应系统的偏差,系统一旦出现了偏差,比例调节立即产生调节作用用以减少偏差。比例作用大,可以加快调节,减少误差,但是过大的比例,使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甚至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调节作用:在积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正比关系。对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果在进入稳态后存在稳态误差,则称这个控制系统是有稳态误差的或简称有差系统(System with Steady-state Error)。为了消除稳态误差,在控制器中必须引入“积分项”。积分项对误差取决于时间的积分,随着时间的增加,积分项会增大。这样,即便误差很小,积分项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大,它推动控制器的输出增大使稳态误差进一步减小,直到等于零。因此,比例+积分(PI)控制器,可以使系统在进入稳态后无稳态误差。积分调节作用:是使系统消除稳态误差,提高无差度。因为有误差,积分调节就进行,直至无差,积分调节停止,积分调节输出一个常值。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与积分时间常数Ti,Ti越小,积分作用就越强。反之Ti大则积分作用弱,加入积分调节可使系统稳定性下降,动态响应变慢。积分作用常与另两种调节规律结合,组成PI调节器或PID调节器。

微分调节作用:在微分控制中,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微分(即误差的变化率)成正比关系。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delay)组件,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差的变化。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即在误差接近零时,抑制误差的作用就应该是零。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甚至为负值,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微分作用反映系统偏差信号的变化率,具有预见性,能预见偏差变化的趋势,因此能产生超前的控制作用,在偏差还没有形成之前,已被微分调节作用消除。因此,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在微分时间选择合适情况下,可以减少超调,减少调节时间。微分作用对噪声干扰有放大作用,因此过强的加微分调节,对系统抗干扰不利。此外,微分反应的是变化率,而当输入没有变化时,微分作用输出为零。微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需要与另外两种调节规律相结合,组成PD或PID控制器。

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或者控制质量,与被控对象的特性、干扰形式与大小、控制方案的确定及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有着密切关系。对象特性和干扰情况是受工艺操作和设备特性限制的。在确定控制方案时,只能尽量设计合理,并不能任意改变它。一旦方案确定了,对象各通道的特性就已成定局。这时控制质量只取决于控制参数的整定了。所谓PID参数的整定,就是按照已定的控制方案,求取使控制质量最好时的PID参数值,具体来说,就是确定最合适的控制器比例度P、积分时间Ti和微分时间Td。

三、PID控制在我厂的应用

在厂内的设备控制中,用到PID控制的场合不计其数,在温度、压力、流量和料位四大类工艺参数的控制中,都可见到PID控制的身影。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变频电机、气动调节阀、卸矿站定量给料机,原料磨皮带秤等等设备均有用到PID对其进行自动控制。

四、PID参数整定方法及应用场合

PID参数整定方法很多,工程上最常用的有临界比例度法、衰减曲线法和经验凑试法。

1、临界比例度法

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它是先通过试验得到临界比例度PB和临界周期TK, 根据经验公式求出控制器各参数值。具体做法如下:

i. 被控系统稳定后,把控制器的积分时间放到最大,微分时间放到零,只使用比例作用。

ii.通过外界干扰或使控制器设定值作一阶跃变化,观察由此而引起的测量值振荡。

iii.从大到小逐步把控制器的比例度减小,看测量值振荡的变化时发散的还衰减的,如是衰减的则应把比例度继续减小,如是发散的则应把比例度放大。

iv.连续重复2)3)步骤,直至测量值按恒定幅度和周期发生振荡,即持续4~5次等幅振荡为止。此时的比例度值就是临界比例度PB。

v.从振荡波形图来看,来回振荡1次的时间就是临界周期TK,即从振荡波的第一个波的顶点到第二个波的顶点的时间。

vi.得到了临界比例度PB和临界周期TK后,就可以根据表1中的经验公式求出控制器的P、Ti、Td参数值了。

2、衰减曲线法

衰减曲线法是通过使系统产生衰减振荡来整定控制器的参数值,具体做法如下:

1)在闭合的控制系统中,将控制器变为纯比例作用,比例度放在较大的数值上。

2)系统达到稳定后,通过外界干扰或使控制器设定值作一阶跃变化,观察记录曲线的衰减比。

3)从大到小改变比例度,直至出现4:1衰减比为止,几下此时的比例度Ps并从曲线上得出衰减周期Ts。

4)得到了衰减比例度Ps和衰减周期Ts后,就可以根据经验公式求出控制器的P、Ti、Td参数值了。

衰减曲线法比较简单,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参数的控制系统。但对于干扰频繁,记录曲线不规则,不断有小摆动时,由于不易得到正确的衰减比例度Ps和衰减周期Ts,使得这种方法难于应用。

3、经验凑试法

经验凑试法是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整定方法。它是根据经验公式先将控制器参数放后,可把整定好的P和Ti值减小一点再进行现场凑试,直到P、Ti和Td取得最佳值为止。经验凑试法的特点是方法简单,适用于各种控制系统,因此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外界干扰作用频繁,记录曲线不规则的控制系统,采用此法最为合适。但是此法主要是靠经验,在缺乏实际经验或过渡过程本身较慢时,往往费时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个系统,不同的人采用经验凑试法整定,可能得出不同的参数,这是由于对每一条曲线的看法,有时会因人而异,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而且不同的参数匹配有时会使所得过渡过程衰减情况一样。在实际调试中,只能先大致设定一个经验值,然后根据调节效果修改。

对于温度系统:P(%)20--60,I(分)3--10,D(分)0.5--3

对于流量系统:P(%)40--100,I(分)0.1--1

对于压力系统:P(%)30--70,I(分)0.4--3

对于液位系统:P(%)20--80,I(分)1--5

PID参数整定顺口溜:

参数整定找最佳,从小到大顺序查

先是比例后积分,最后再把微分加

曲线振荡很频繁,比例度盘要放大

曲线漂浮绕大弯,比例度盘往小扳

曲线偏离回复慢,积分时间往下降

曲线波动周期长,积分时间再加长

曲线振荡频率快,先把微分降下来

动差大来波动慢。微分时间应加长

理想曲线两个波,前高后低4比1

一看二调多分析,调节质量不会低

五、PID的调节效果

控制系统的性能可以用稳、准、快三个字来描述。稳是指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系统要能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从阶跃响应上看应该是收敛的﹔准是指控制系统的准确性、控制精度,通常用稳态误差来描述,它表示系统输出稳态值与期望值之差﹔快是指控制系统响应的快速性,通常用上升时间来定量描述。以2#蒸发VI效液位为例,红色线条为设定液位,蓝色线条为实际液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两者有偏差时,在PID自动调节下,实际液位能够实现快、准、稳的向设定液位方向变化,从而满足工艺生产要求。

六、结束语

在一个控制系统投运时,控制器的参数必须整定,才能获得满意的控制质量。同时,在生产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工艺条件改变,或负荷有很大变化,被控的对象特性就要改变,因此,控制器的参数必须重新整定。由此可见,整定控制器参数是经常的工作,对工艺人员与仪表人员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

(作者单位: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微分液位稳态
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碳化硅复合包壳稳态应力与失效概率分析
拟微分算子在Hp(ω)上的有界性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上下解反向的脉冲微分包含解的存在性
基于STM32燃气热水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石油储罐液位开关的应用分析
借助微分探求连续函数的极值点
对不定积分凑微分解法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