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刘金秋
认识扬中
扬中在镇江东面,是苏南第一大岛,长江第二大岛(仅次于崇明岛),也有人说她是长江第一大岛。因为崇明岛连着大海,并不完全在长江“中”,而扬中完全被长江怀抱着。长江流过镇江,江面豁然开朗,水流平缓,于是从海里洄游来的河豚至此找到了最好的产房。
但“河豚之乡”已不能完全定义扬中,事实上在扬中采风的几天,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桥架母线开关柜”,第一次我完全没听懂,扬中人江南软软的口音和这几个专业名词让我晕头转向。听到解释才明白,这是一些很常用的电气设备。扬中的人们就像称呼身边的好友一样把这三个词合在一起脱口而出。事实上,扬中的工程电气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扬中有了第二个美誉“中国工程电器名城”
扬中的第三个美称代表着她不可限量的未来:“中国太阳岛”,因为这里正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起步于21世纪的扬中光伏产业,经历了“激光速度”和“潮起潮落”的发展,如今又迎来好势头,已经成为扬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它就像太阳一样,激发着企业家的想象和雄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费孝通先生对扬中乡镇工业的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六次考察扬中,提出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二三十年后,2012年扬中人均GDP已突破10万元(同年北京不到9万)。如今,扬中的理想是建设“最美扬中”——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于是扬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说实在的,在扬中的几日,感受着生态、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她实在令我们有些着迷。
珍贵的企业家精神
在扬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企业家精神。我们对扬中的第一印象是:遍地厂房、遍地别墅。在安排下,我们与扬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企业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
这两位企业家一位叫王禄宝,一位叫倪道宏。王总年近60,倪总40多岁;王总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倪总出身名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王总做光伏,企业叫环太集团,倪总做电气,企业叫有能集团。两人可谓是扬中企业家两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做企业之道,有共同之处,又各具鲜明特色。
先看王总,虽然交谈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我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作为企业家的一些鲜明个性。
勤奋苦干:企业家不可能不勤奋,懒惰与财富无缘。采访中我们问他,您记得这些年熬过多少夜?去过全国多少个地方吗?答曰:数不清。
王总早年在当时的扬中县针织厂做工人,他被分在技术科,具体负责服装设计、排版和打样,也和供销员一起经常出差,在全国跑市场和开展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被称为“供销员经济”,供销员要做到“四千四万”——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王禄宝在技术部打样品,基本上只要说明天有哪个供销员出去跑订单,他肯定今天晚上就不睡觉,把样品一直做到最好为止,所以每年厂里评先进个人都有他。
创业之勇:企业家非凡人,他们不会甘于平庸。抓住改革开放允许个体开办工厂的历史机遇,王禄宝开始创业了,他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1980年代,王禄宝成立了一个小作坊,到各户人家量体裁衣,用今天说来就是“私人定制”。比如某家女儿要出嫁,她的嫁妆嫁衣都需要定做,通常要做一个星期的活计,包括被单、被套、蚊帐以及从内到外的衣装,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订做呢子大衣、绸缎的棉袄、旗袍等等。全靠手艺挣钱,资本原始积累容易么!
快变快转:1987年,王禄宝“转行”了,原因是本地服装行业开始“山寨”。不是裁缝和不懂设计的人也都来搞,品牌和质量难以保证。王禄宝的商业嗅觉非常敏锐,他果断转行建立复合肥厂。几年后,该厂在行业内冠有“四小龙”之一的美誉。2003年,环太集团又与全球最大化肥公司——美国嘉吉实现跨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合资之后,王禄宝又一次大跨度的转型,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2010年10月,他投资5个亿投产蓝宝石项目,大力发展蓝宝石晶体和蓝宝石基板产品。
从最初的服装业到传统的农业,再到最现代的清洁能源,这跨界玩得可真不小。
靠自己:真正的企业家都是靠自己从市场上挣钱的。王禄宝说,他从来不想着靠政府补贴,因为“真正的效益不是来自国家支持你办厂,而应该是靠你自己,做纯粹的企业:拼市场,省成本。” 好一个“拼”字!
关于王禄宝死抠成本,有一句被公司技术骨干“津津乐道”的话,就是“干毛巾也要挤出水分来”。2003年前后,全国做光伏的企业仅有五六家。最初的光伏业堪称暴利,大家都来做,结果导致后来产能严重过剩,只有把成本降到最低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王禄宝用了“激光速度,潮起潮落”来对这段历史进行概括。
对于清洁能源的未来,王禄宝信心十足。他的蓝宝石工厂,目前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我们在调研中也对蓝宝石工厂进行了参观,看到了目前市场上最大的蓝宝石晶锭,它有广泛的应用,这会是扬中转型升级的一个竞争优势很大的朝阳产业。
社会责任:在商言商,逐利是商者的本性,但不舍弃仁义更是令人钦佩。扬中企业家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对家乡、对乡亲的责任担当。
王禄宝二三十年来办过很多厂子,每次转型,只要员工愿意,他都带着大家一起做。2011年是光伏产业的寒冬,环太集团也未能幸免,王禄宝压力巨大,但公司再困难也从来没有拖欠员工工资、没有裁减过一个员工。
王禄宝是扬中第一代万元户和企业家的代表,我们的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江苏有能集团的董事长倪道宏,倪总做企业之道和王总有同有不同。
创业的渴望和辛勤付出是无二致的。1991年,倪总获得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硕士,回到家乡一所村办企业工作。那时,名牌大学的硕士还是很少的,我查了下,当时全国的硕士一年也不过两三万。倪总有勇气放弃稳定但缺乏激情的国企工作,走上创业之路,实在非常人所能。
采访中,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回到那时候,你还会如此选择吗?倪总略沉吟下,缓慢而坚定地说:会。他说这可能是他的性格,就是对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会更有兴趣去尝试。他又展开说,其实企业家都是这样,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企业家必须具备对于创业的激情和渴望,才能让他们敢于做出别人所不敢的尝试。
倪道宏在企业扎根十年,从做技术、生产、营销,到最后做了总经理。十年中,倪道宏从来没有休过假。他当年的老板更是一个工作狂,对倪道宏的要求很高很严,所以工作时间上他可能比普通人高出一倍。
创新也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倪道宏好多经营理念和方法在扬中相关企业当中属于首创,比如为了打造品牌的影响力,倪道宏在扬中为企业第一个竖起了高炮广告牌。
走专业公司的这个路子,在扬中也是首创。倪道宏明确提出走集团化规模扩张的道理,进一步整合重组现有资源,实现细分管理单元,衍生许多专业化产品生产的分公司。
当然由于年龄、教育和环境等的不同,倪总与王总有不同的办企业路子。
资源的整合:2001年,为了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抱负,倪道宏跳槽到国内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老字号企业——“国电南自”担任设备专业负责人。
在“南自”的工作中,倪道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处于负资产的央企,怎样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内引外联,怎样去寻找与外面的合作?
在得知扬中很多电器行业企业正在改制的消息后,倪道宏忽然冒出让“南自”跳出南京、强强联合的想法,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说服“南自”实现收购重组,将成为发展“南自”和支持家乡行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2003年元旦,“南自通华”(也就是今天的有能集团)——一个崭新的规范化股份制企业在扬中诞生,促成了国内工程电气一次与二次专业的强强联合。
学习采用现代管理制度:倪道宏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取了MBA学位。学以致用,他对企业的管理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式的风格,比如兼并重组、专业化生产、注重品牌和企业文化、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等。尤其倪道宏为公司设计的法人治理机构非常到位,整个南自通华集团的董事会、股东的权利、经营层的权利清清楚楚。
大家往往只看到企业家的辉煌,其实企业家挺难的,听王总倪总的介绍后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他们,以及扬中企业家目前共同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转型压力。还有财务压力。企业家的命运跟企业深深地捆绑。现在公司所有的贷款,都需要法人代表签字担保,用的是个人所有资产,那就意味着公司对于企业家来说就是无限责任。另外谁来接班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第一代企业家基本都到了即将交班的时候。
听王总倪总两位企业家讲完,我突然有种感觉:如果没有非常高的素质,发自心底的渴望,不断创新的能力,几乎无休息的勤奋,你根本就做不了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