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2014-04-29 04:19
父母必读 2014年7期
关键词:亲人物体小朋友

马航失联、韩国沉船事故,新闻中的突发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亲人故去,不得不一次次将生和死的问题放到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孩子,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谈论生与死的话题?

当四五岁的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或者“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通常父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制造一个保护网,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信息。甚至会跟孩子说,我们爱的人或者爱我们的人不会死。另一种则认为,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电视、互联网的便捷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灾难的消息和图片,所以儿童接触死亡这个概念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所难免。

别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和理解

儿童怎么理解死亡?怎么面对死亡?这和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发展都有关。所以,父母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解释。

研究表明,对于死亡的理解有5个要点:1.永久性。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2.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最终要死亡。3.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机体过程、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终止。4.适用性。死亡只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5.因果性。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如果父母没有针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管“科学”地去解释,但是无法被儿童所接受。比如,三四岁的小朋友问妈妈,死了去哪里?妈妈实事求是地说,死了就埋在地下。成人知道人死去所有生命功能停止了,但是小朋友没有理解这个概念,他不能明白死亡的终止性特点,听到妈妈这么解释,就觉得很害怕,他会觉得埋在地下黑黑的,好可怕!所以他可能会哭着说,我不要死掉。妈妈不明白他的内心感受,误以为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就又解释: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是客观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三四岁的小朋友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特点,他只是觉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黑黑的很可怕,所以死亡很可怕。所以,不顾儿童认知特点而强行“科学”地去解释死亡,并不能被小朋友所接受,而且他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决。

别低估了孩子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地结合周围的人或者书、电视等传播的一些观念和信息 ,随着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不断构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应对策略。可以说,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

而且研究表明,没有必要把科学和宗教相对立,而是帮助孩子把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父母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做出解释,效果是最好的。只有对儿童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才有助于他们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在丧失亲人后能够应对悲伤等情感。

随着他的年龄,给出不同的回答

孩子的认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在发展,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他们不断构建和整合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的理解逐步丰满和深刻。其实我们回想自己对死亡或者生命的理解,并不是小时候大人跟我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然后一直不变。我们的理解随着时间和阅历在不断改变。

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跟他们解释:“妈妈现在不会死,妈妈要活很多年,然后要看着你长大结婚,等你有了孩子,我就当奶奶了。”他们会觉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所以就不会觉得害怕了。

当他们五六岁的时候,能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的区别,也可以学习生命的不同阶段,比如植物开花、长叶子、结果、最后叶子变黄会掉下来。青蛙从一个卵发育成蝌蚪,然后变成青蛙。如此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死去的生物被埋在地下,它们在泥土里逐渐腐烂,却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时,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此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解释,虽然人会死去,但是亲人会怀念他们,把他们记在心里。当孩子看到墓地上有很多鲜花,我们可以解释:“人们去世以后被埋葬在这里,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会很想他们,每当想他们的时候,就把鲜花放在他们的墓前。”孩子会理解,死亡可以带走亲人,但是不会带走我们的爱。死亡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孩子通过认知,生活阅历和思考,逐步充实对死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对孩子科学地解释死亡,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要把针对十几岁孩子的解释去解释给四五岁的孩子听。

了解生命的过程,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在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生命教育。对生和死的理解是无法分割的。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脆弱,才能充实对死亡的理解。比如,在美国,孩子在学前班的这一年里要学习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而且要做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他们学习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另外,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有的班级养蝴蝶,从毛毛虫养起直到化蛹成蝶。有的班级孵小鸡,观察鸡蛋里的胚胎变化,观察新生的小鸡宝宝怎么啄壳而出,还给每个鸡宝宝起名字。在照顾小鸡宝宝的时候,他们见证了新生命既珍贵又脆弱,需要呵护,也见证了新生命的顽强和茁壮成长。他们不仅仅学习生命发展的过程,还能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猜你喜欢
亲人物体小朋友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