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近日,在央视二套《中国政策论坛》上听到华生教授关于能不能以十到十五年为限取消户籍的建言,不禁开始浮想联翩——没有户籍的日子生活将会变成怎样。
现在说起来好像受户籍制度伤害最大的是农民工,他们会因为户籍取消就自觉是城里人了吗?在同一个论坛上,专家们都认为之所以户籍限制没有用。是因为工作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要想分流人口,最有效的办法是调整产业结构。所以,人随工作走,这一点估计农民工兄弟们有清醒认识。
回想起前些年有些学者关于给农民工户口的倡议,显然太书生意气了。即便有了户口,一旦腾笼换鸟,饭碗都没了,揣着户口本又有多大用处呢。反过来说,如果就业形势有变,连农民工都揣着户口本去领低保,那该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估计各地主政者想想都会后怕:底特律不就是这么一条道走到黑的吗?因为福利体系催生的既得利益工人阶层恋栈,结果导致当地经济转型乏力。
不要忘了,户籍推出之初,就是因为1950年代“大跃进”退潮,基建规模大幅压缩,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不得已“劝退”约二千万农民工,进而以户籍对从乡到城的迁徙加以限制。
当然,也还是有一些低端服务业永远需要有人做,这方面农民工兄弟姐妹们的竞争力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之前北京曾经有一些区县通过清理地下室出租屋的方式来将他们“疏散”出去,以后即使没有了户籍,估计也不会影响类似操作吧,换一个别的比如居住证。估计同样也可以加以区隔。而随着“城中村”的渐次消失,地上的出租屋也不太容易找到了,有没有户籍的,似乎也没太大关系。
比较难办的是那些在内城区租住大杂院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他们的子女想就近入学,该怎么办呢?以前一个非京籍基本可以挡住一大批,以后估计要靠明里暗里提高借读费用吧,这会不会加剧他们和中产阶层的冲突呢?
当然,如果是靠房产证而非租住证明,那基本上又可以把农民工全部排除在外。但这恐怕又会对租住保障性住房的原京籍人士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他们虽然没有住房,但作为土著,有着农民工所没有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
考虑到内城区的寸土寸金,指望民办教育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也近乎天方夜谭。所以取消不取消户籍似乎确实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既有的利益格局影响不是太大。有户籍限制时。公共资源固然“均等”不到他们头上,取消户籍时,又似乎会有别的不利于他们的均等之道。
这么说起来,比较得利的会是那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房无户口的人士。但这恐怕又会产生巨大的比附效应,没了户籍限制,有钱人又那么多,总要想出别的限购办法吧。比如居住年限、工作年限、纳税额度等等。就像前些年“小升初”取消考试,但好学校就那么多,总要有别的参考标准,如奥数、剑桥英语、绘画、书法、包括钢琴在内的各种乐器,最不济也要会个游泳击剑等等,于是各种等级证书伴随各种培训机构一夕兴起,弄的学生及家长愈发疲于奔命,纷纷惊呼还不如从前考试痛快。
京津冀一体化近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副中心会花落哪家更是人们乐于参与的竞猜游戏,但一具体说到要把哪些部门或行业给一体化出去,就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取消户籍会减少相关阻力吗?恐怕作用不大。
户籍虽然没了,但孩子的学籍还在,北京又有那么好的科教文卫资源。估计一体化出去的只能是工作场所,多了一些周末夫妻而已。而没了北京户口的吸引力,那些北京想一体化进来的高精尖人群是否反而会更加铁了心郊区化呢?未蒙户口之利,先受拥堵及高生活成本之害,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
同样的,人们考研考博的动力会不会一落千丈?难怪最近一些高校开始认真考虑转型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难道他们已经先知先觉,知道以户口为主要动力的考研考博泡沫终究会破灭?
同样的,没有了户口,农民会不会越发不情愿让出手里的二亩三分地了呢?当年重庆、成都等地好说歹说要给农民穿上城里的衣服,来置换农民手中的宅基地,农民们还不是那么情愿,因为他们深知与其穿上城里衣服万一没活儿干,还不如在城里千活儿穿农民衣服旱涝保收。
如今这城里衣服没了,或者说根据一些高大上的说法,根本不用穿了,因为城乡公共服务要均等化了,那农民更没有动力来念老版本的土地经了。征地显然没有那么方便了,“劝诱”也失去了吸引力,那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口的取消会不会反而会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呢?会不会导致全部收归国有呢?
没了户籍,身份上没了农与非农之分,土地性质上还维持城市的国有和农村的集体,是不是还合适呢?学者们倡导经年的同地同权,外人一直如雾里看花,一直弄不清楚到底什么地可以同什么权,以后随着户籍的取消,是不是以用途管制加以区分就可以了?
没了户籍,农民进城不受限制,而我们想去农村落户还要经村集体同意,而且现行法律还规定农村的宅基地只能村内交易,这是否会对城里人造成歧视呢?会否造成新的城乡矛盾呢?如何删繁就简,一体扯平,避免引发新的不公平和利益纠葛呢?如果不能全面私有化。又不好全部国有化,又有什么好的思路呢?
总之,户籍是一连串事件,取消户籍更是一连串事件。如果奔着取消户籍的路数走。那么很多事情恐怕要现在就要早为之计。当然,如果一味敷衍因循,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