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先后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出在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扶持政策,转变就业观念,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新形势下,高校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以及目前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并着重对创业带动就业的实践模式,加强制度保障进行了探讨。
较之于绵延几十年的计划性就业体制,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的创业活动,除了带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界对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的关注之外,也带动了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以及以此为载体进行的从校园走向市场的大学生创业活动。然而这些教育热点问题的持续发酵,逐渐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氛围还不是太浓,创业的激情和积极性有待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9万人增长到728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据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大约1500万人,727万人差不多占到一半了,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大学教育现状与我国就业市场脱节,大学生就业中转专业或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明显。另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就业很困难。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然而各地高校毕业就业百分比都很高,大部分在 80%以上。一部分院校以就业合同或其他相关指标为标准统计就业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国外很多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相关的统计工作,统计过程非常严格,很少有应付的成份。
有业内人士认为,高校就业率拼数字现象很严重,闪现出虚假繁荣的场景,大学生就业造假统计,制造出新的不公,工作的好坏全凭拼运气,破坏了教育教学的本质。面对今年即将来临的严峻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各种“拼图”现象频繁出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要打破这种现象,必须从制度方面,呵护并调整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起点公平。就业难的问题,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或制度保障层面,去探讨和研究,只有教育回归本质,并加以完善的就业创业保障制度,才会实现从容就业、从容创业。
二、为就业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的必要性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党政关注、社会关心、学生及其家庭关切的热点问题;就业难成为普遍认识,许多毕业生选择考研来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啃老族、校漂族、城漂族增多,就业成本越来越高;就业歧视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缺乏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有力的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健全的反就业歧视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
从创业方面来讲,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双低问题;创业环境不够友好与创业氛围不浓问题同时存在。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创业鼓励度不够,创业实践不足;创业启动资金来源较为缺乏。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单一,且缺乏有力的法制监督;创业扶持政策不够系统、力度有限。创业大学生获取政策信息享受政策支持的路径长、渠道不畅,且创业政策集中于融资方面,对创业过程尚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过去几年,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缺乏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提出,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着力建立、健全全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机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所以,尽快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法律体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制度保障,以便于创业带动就业
本文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观点,认为,“鼓励更多人愿意去创业,让更多人成功的创业”应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主要策略。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系统地研究政策的关键点和针对的客体,引导创业活动产生的关键因素,就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下,以创业教育为基础,落实好大学生就业,以创业扶持体制为主轴,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力度。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法律制度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创业,从而带动就业市场,需要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理顺就业创业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调节大学生及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使促进就业创业措施法制化、规范化。要坚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增长有效互动、创业与就业有效互动、创新与创业有效互动,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权益、进一步扩大就业、提高创业比例为目标,在现行法律、法规及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法律制度体系。尤其应制定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法》,确保大学生就业权益,将有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也可先由国务院颁布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条例。同时完善大学生创业财税法律制度,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制度建设,规范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工作,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等其他配套法律制度建设。
(二)是完善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工商、金融、培训辅导等政策保障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辅导和项目扶持,开辟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的“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政策信息、项目信息系统。在工商登记注册方面降低门槛,主动服务;给予部分金融机构必要的激励和成本控制支持,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大学生有效创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强化对风险投资资金的引导,同时加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创业档案等制度。构建创业项目责任制,实现从创业项目引入到退出的落实跟踪服务。例如,通过聘请政府有关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培训老师等,采用一对一培训、咨询指导、陪伴指导等辅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制度化建设
建立和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服务体制,发挥创业实践基地作用。支持鼓励和要求各高校、开发园区开辟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发挥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作用。鼓励高校蓬勃发展创业类学生社团。倡导和支持在高校中和社会上成立以服务大学生创业为主要功能的社会组织,同时动员地方政府和园区以及企业提供资金、项目、技术、实习岗位等方面支持。
例如从1999年起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发起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已初步形成具有共青团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支持体系。从今年起,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举办“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大赛,将主体赛事拓展成由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赛和公益实践赛组成,以适应新的形势,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突出创业实践导向,突出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构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类平台载体,促进国家健全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四)是健全大学生社会保障制度
统一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一方面需要将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现有的失业救助体系虽已将大学生纳入救助对象群体,但申请失业救济的要求严格,程序繁琐,且保障水平较低。应强化对于创业就业促进的保障功能,简化相应程序并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需要缩小地区间、企业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目前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大学生合理流动。
(五)是创新和完善创业见习制度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需要在校学习和完成实训课程,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相对较少。因此,能够参加创业见习,在体验中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对他们毕业后是否愿意参与创业以及创业能否成功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见习机会的。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制定奖惩制度,有效激励各级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完成创业见习;另一方面把大学生创业见习的成效与创业扶持项目的选择和对企事业单位的奖励有机结合起来,使创业见习制度能够得到落实,有利的促进大学生创业观的树立。
参考文献
[1]卓德志.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J].职业圈,2007(11).
[2]夏人青等.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2(1).
[3]蒋莉.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J].唯实,2007(3).
[4]胡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2.
[5]潘勤学.破解大学生就业“拼图”需制度保障[J].中国改革报,2014(10).
作者简介
王海峰,男,中共党员,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经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