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艳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不断转变,已从原先的不生病就是健康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认识和评价。新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主要任务是传授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以往学校体育只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却忽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导致体育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失调性。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学校体育教学显得更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了使学生适应将来社会,提出以下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及方法。
一、创设情境,体验学习乐趣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性,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到最高水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互助协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避免学生因场地或器材等因素影响上课情绪。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这样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设计,让学生一看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愉快而有兴趣,全身心投入课堂中。
二、采用游戏教学,调节情绪
体育游戏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意识、情绪和行为,摆脱痛苦和烦恼,振作精神[1]。体育游戏更有助于人格完善,在游戏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困难,如生理惰性、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畏惧心理、疲劳及损伤等,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不但培养了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增强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常用徒手走接力、往返跑接力、脚跟走接力、脚内侧走接力、推人出圈、斗鸡、骑马打仗等一些娱乐性游戏,调节学生的身心及情绪。
三、激发运动兴趣,增强自信心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障[2]。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3]。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如在体育复习课上,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运动兴趣得到激发,学生才会热情地投入体育运动中,渐渐掌握所学内容,熟练以后就会增强自我表现欲,进而增强自信心。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快速跑教学,以往快速跑教学内容中缺乏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其结果是跑的动作没学会,反而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对教学内容有抵触心理。换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用游戏方式进行快速跑热身活动,贴膏药是最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兴趣的游戏项目,游戏中学生表现得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自己落后。然后改变游戏规则,一组中规定四人互相追逐,学生情绪更高涨,完全处在游戏活动中;基本部分是速度与力量相结合的运动——负重跑,结果教学过程中跑得快的学生输给本来跑得慢的学生,大大增强跑得慢的学生的自信心,两种不同特征的学生在两个时段都有出色表现,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只有激发运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4]。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根据评价的不同主体而划分的一种评价类型,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过渡到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5]。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有两种渠道:直接的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与关心,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技术动作和情意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影响,如点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当学生完成动作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真漂亮”;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话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增强信心。例如: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若一名学生没有越过,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无能,只不过他没有掌握技巧而已。这时如果教师对他有所不满甚至轻视,就会挫伤其练习积极性,造成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反之,教师加强保护和帮助,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继续练习,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团结同学、融入集体,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并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互助协作中体验到学习乐趣。其次应善于利用体育游戏,让学生不仅锻炼身体,还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然后教师应发掘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乐趣,并在集体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后教师应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取得的成绩做出恰当的评价,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争取更大进步。在体育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效利用上述方法和措施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峰,赵宗跃,孟刚.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6.
[2]李英.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3):99-101.
[3]代晓峰.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体育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154.
[4]赖萍.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社科论坛,2008(5):106-108.
[5]刘炳文.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