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晶
摘 要: 文章针对中学生对文言文普遍缺乏兴趣的现状,强调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并从“赏人文景观,引源头活水”、“扬人文精神,育审美情趣”、“创人文环境,开探究绿地”三个方面进行尝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人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母语教育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须臾不可分的。”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文言文试题集中体现了文言文中优秀的语言、丰富的思想,以及它们所负载的人文价值,如默写经典名言名句、解释常见实词、翻译句子和语段阅读题等。这样的考题能让学生接触到最灿烂的语言,体验到文言文具有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语文教学常常受制于试题并背离教学和考试的目的,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有被异化的倾向,原本十分精彩的作品,课堂上却充斥了大量商业化材料,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这种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使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点兴趣给磨平了,对文言文越加隔膜,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面目可憎。即使有些学生乐于学习古诗文,也只是因为下些死工夫之后容易得分。事实上,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那么文言文便失去了本身的艺术性和美感,更不要说“传承文明”的功用。
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出来。怎么做?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本身的审美和文化因素,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在古今生活的沟通中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智慧。具体做了以下尝试:
一、赏人文景观,引源头活水
学习语言一定要强调语感积累,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那么这些感性材料哪里来?事实上,不论处在哪一个地区,都有值得开发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有没有做有心人,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成。因此,我们教学时,不能把学生困在象牙塔里,远离生活,隔绝生活,而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开发教学资源,观赏人文景观,打造流动的课堂,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条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教,还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被教,学生不再仅仅学,还在与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参与教,教师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扬人文精神,育审美情趣
毋庸讳言,现代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疏离大自然,不少中学生是吃文化快餐长大的,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力已经严重缺失,审美情趣趋于低落,情感触觉迟钝,不能敏锐感觉和体验人性世界的多彩丰富,这将影响到他们终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古代人的思想感悟,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治愈“都市病”。如读李白、杜甫的诗,读孔子的书,虽没有直接利益,但能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儒家经典之作,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人生感悟,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困难。我们可以根据故事加以形象诠释帮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勾践灭吴》的故事,证明勾践之所以能报仇雪恨,是因为他卧薪尝胆。我还联系“厦门特大走私案”,谈贪图安逸享乐的危害性。以赖昌星为首的走私犯罪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价值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300亿元。为何他疯狂走私而不受查处?就因其向以厦门海关关长为首的党政官员大肆行贿,被控下水的还有福山市原公安局长、厦门原副市长等,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联系当前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通过入情入理、谈古论今的教学活动,把文章中表达的情感、理喻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那些名篇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语言美,更因为文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亘古难移影响至今的人文思想。这样,用人文教育带动古汉语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人文思想感受语言文字的结构美,理解文章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现实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利用鲜活的事例营造氛围,利用历史与当今现实密切联系的“现实参与法”,可以拉近古人和学生、课文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将发诸于心,并影响其行。
三、创人文环境,开探究绿地
在平时训练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迷信“标准答案”,以致到了“胶柱鼓瑟”不知权变的地步。由于迷信标准答案,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探究更谈不上。学生学文言文认真者上课听教师讲解,然后逐句写下来,古文课变成听写课:不认真者干脆买一本课外文言文翻译,背背应付考试罢了。等到考好以后,这些词语、知识点又变成与他不相干的东西,不多久即忘得一干二净。
人文教育的方法,要求摈弃那种简单的“灌输”和“训练”。人文精神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更是期待能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读注释,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
确实,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成长。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在认识与实践中不断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不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二传手,教师施教之功是创造人文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动力,促进他们发展,让他们主动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的怀疑。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正是为他们打好人文的“底子”。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要注重人文建设,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己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无论是老师抛“砖”引学生之“玉”,还是放手让学生“编筐”,教师最后“收口”,学生都会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有独立的精神,有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这样文言文课堂才能闪耀人文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