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制定实施了“菜篮子”工程等政策措施,促进了蔬菜生产和流通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保护地蔬菜产业化经营步伐,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实行规模化发展
按照“发挥优势,设施配套,形成规模、突出效益”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保护地蔬菜生产布局,科学指导保护地蔬菜小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建设计划和技术标准,重点实行党中连片开发。扩大农户建设和经营规模,解决农民设施农业只能脱贫不能致富的问题。棚室结构设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生产基地好、技术水晶高,产品适销对路或销路稳定的地区,根据生产品种对设施的要求,建设标准适当高些;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差的地区;设施标准适当降低,以实用型日光温室为主,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提高标准。坚持棚室结构的高标准,不坚持建筑材料的高标准。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做到建设一个,配套一个。
二、坚持社会化运作,多渠道簿措蔬菜开发资金
本着“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扶持资金为辅”的原则筹措保护地蔬菜小区建设资金。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和扶持工商企业或集团从事保护地蔬菜开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评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等方式,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保护地蔬菜开发建设中来。
三、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地区,通过培育流转市场主体、搞好指导服务和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适应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保护地蔬菜的需要。鼓励发展保护地蔬菜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县、乡、村的区域界限,提倡以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民为主,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推进保护地蔬菜的生产、销售、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提高企业化运作比重
龙头企业是保护地蔬菜规模开发的主体,也是基地联农户联市场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保护地蔬菜开发中基地建设、科技培训、市场销售的积极作用,加大基地规模开发。要充分体现规模发展优势,即要扩大基础地规模建设又要统一品种规模,即要发展新区又要巩固老区,做到新老结合,以老促新,全面发展。要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从规模要效益,从品种要效益;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立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结成利益联合体,培育一批现代保护地蔬菜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
五、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坚持一手抓生产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开拓。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经纪人从事保护地蔬菜农产品市场营销,积极构建组合严密、网络健全、信誉可靠的销售网络。重点产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带动能力。政府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气调库建设上给予支持。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蔬菜产品质量是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因此要高度重视,严格监测、监管。要加大对蔬菜产前投入品的监管,又要对上市蔬菜产品进行全方面监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和“菜篮子”工程稳定,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
七、与时俱进,推进保护地蔬菜结构内部调整
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品种层出不穷,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市场需求也不断变化,在推进基地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发挥区域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扩大蔬菜生产内涵,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做好结构调整工作。一是依托区位优势抓调整,大力做好结构调整。区域决定了产品特点和产品销售方向,是调整的基础。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市场对栽培作物种类和生产品种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加特色蔬菜生产面积,规避因品种单一造成市场风险。三是依托企业促调整。企业是调整的主体和龙头,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参与保护地蔬菜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把标准、技术、市场实现一步对接、一步到位,设施标准化生产。
八、强化技术服务,提高企业和农民科技水平
保护地蔬菜主产区,重点加强保护地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推广经费,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乡镇、村均配备保护地蔬菜生产技术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服务团的作用,在保护地蔬菜的区,做到技术起点高,效益好,确保每户有一明白人,每个企业有一批技术骨干—将秸秆生物反应堆、膜下滴灌等技术列入新建小区重点推广计划之中。切实加强区域性种苗繁育中心建设,提高统一供苗能力,全面提高育苗质量;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实施“网上农业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保护地蔬菜生产基地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152400 黑龙江省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