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奶牛产后不食症是因奶牛自体机能、饲喂方式或环境发生改变后导致其内分泌机能与消化功能紊乱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是奶牛产科的疑难杂症之一,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临床兽医诊治不当不仅会导致患牛抵抗力差、生长缓慢,影响产后恢复和产奶量,而且还有可能发展为顽固性不食进而出现高度消瘦,部分患牛甚至因此而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奶牛产后不食的原因,就奶牛产后不食症的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1 发病原因
1.1 日粮营养不平衡或矿物质元素缺乏
产犊后3个月左右是奶牛采食饲料干物质的高峰期,而产奶高峰期多出现于产后1个月左右。因此,如泌乳早期采食的能量不能满足泌乳需要,易导致奶牛出现能量负平衡现象,不仅不利于产后瘤胃功能恢复,还有可能出现产后瘫痪、乳房炎、胎衣不下等代谢性疾病,最终使奶牛的消化能力降低,使其采食量下降。如妊娠期采食精饲料过多会加速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腹腔空间减少,对肠胃造成挤压后影响妊娠后期奶牛的采食量,进而出现胃肠麻痹和营养失调,引发不食症;如日粮中缺乏磷钙等矿物质会降低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导致奶牛消化及吸收营养的能力降低,进而出现磨牙、鼻镜干燥、食欲减退等症状。
1.2 产科疾病
奶牛产犊后其产奶量明显增加,血管渗透压增大,血管壁较薄,极易发生乳房炎。一旦血液中进入细菌毒素及其分解产物,奶牛会出现明显的全身反应,导致其食欲减退或废绝。少数奶牛发生胎盘粘连后滞留于子宫的胎衣易发生腐败,导致奶牛出现中毒、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等症状。在分娩时因难产、子宫平滑肌收缩无力或胎衣脱离不全导致胎衣碎片或奶牛子宫内的羊水难以及时排出时,病菌会在子宫内迅速繁殖,导致奶牛自体中毒或引发败血症,进而出现不食等症状。
1.3 应激因素
妊娠、分娩、产后生殖道感染以及子宫挤压胃肠道时均会对奶牛产生应激作用,导致其前胃神经调节机能紊乱,进而引发消化功能障碍。
1.4 产前活动量不足
因胎儿占据了较大的腹腔空间,产前奶牛肠胃易受子宫挤压,进而出现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产后腹压降低后,奶牛由于运动量不足其胃肠消化功能难以适应突然的变化,导致食欲紊乱,进而导致其食欲减退或不食。
2 防治对策
2.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干奶期饲喂日粮时应保证营养全面,青干草或青绿饲料应保证充足的供应。为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应根据其生理阶段调整日粮结构及饲料供应量,禁止为提高产奶量而随意增加精料的饲喂量。日粮供应时应保证碳氮比、精粗比、钙磷比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营养代谢疾病,合理控制怀孕后期日粮中钙的含量。
2.2 增加奶牛运动量
采取散放的方式饲养桩系奶牛,努力增加其运动量,以增强奶牛的机体抵抗力。怀孕后期不能进行栓系饲养,应采取隔离措施,让奶牛自由活动。临产前应适当延长奶牛的活动时间,增加它们的运动量,加强体质锻炼,为顺利分娩创造良好的条件,尽可能减轻产后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3 做好产后感染的预防工作
奶牛分娩时应为其营造良好的分娩环境,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分娩场地和牛舍进行消毒,助产时应对助产人员的手臂及奶牛后躯进行严格消毒,分娩后可往奶牛子宫内投放抗菌药物,如有必要可通过静注或肌注抗生素对奶牛全身进行消炎。
2.4 治疗措施
奶牛因炎症导致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时可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等抗菌消炎药物对奶牛进行消炎,通过肌注安乃静、安痛定或氨基比林降低其肌体温度;奶牛瘤胃蠕动缓慢或停止以及胃肠功能紊乱时可每日肌注2~5 mL甲硫酸新斯的明两次,避免超量注射;奶牛因缺钙而导致食欲降低时可每日静注1次500~1 000 mL 10%葡萄糖酸钙。如多次使用钙剂后无明显效果,可一次静注200~500 mL的15%磷酸二氢钠注射液;如因恶露不尽等产科疾病导致不食可灌服“益母生化散”,同时配合缩宫素进行治疗。
(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