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墓志,作为碑刻的一种,是书法的重要载体。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就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有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的人认为墓志上的字不吉利,这是完全不懂书法的外行之语。
南北朝时期,南方沿袭了魏晋的禁碑之风,碑刻很少。北朝的碑刻墓志仍然流行,后人称之北碑,因北魏的影响力,北碑也叫魏碑。
墓志的形式上承刑徒砖。刑徒砖是古代犯人死亡后用以记录其名籍、生卒年月等内容的刻划砖铭,与死者尸骨共埋,秦至东汉中期一直存在。在统治者的眼里,刑徒墓中放块残砖断瓦足矣。到汉末魏晋,墓志被官僚阶层接受,用以记述赞颂主人生平事迹。志料由残砖变为优质方整之砖,进而由陶质变为石质。石质墓志迅速兴起之后,陶质墓志就很少见了。墓志在北魏达到一个高峰。
北魏墓志在陕西出土绝少,但在华山脚下的五方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出土16方墓志,非常珍贵。
陕西华阴,华山脚下的五方乡,有杨氏祖茔。华阴杨氏墓志群,充分体现了北朝墓志书法的多种风格,体现了由隶书到楷书转化中的书法艺术的丰富性。
华阴杨氏,是汉魏以来的高门望族。西汉时的杨敞、杨恽“家方降盛时.乘朱轮者十八人,位在列卿,爵为通候,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汉书·杨敞传》)。东汉时杨震至杨彪,“四世太尉”(《后汉书·杨震传》),子子孙孙屡任要职,更是当时的显赫望族。晋时的杨骏,其侄女为武元杨皇后,其女为武悼杨皇后(《晋书·杨骏列传》)。《弘农杨氏族谱》亦载:“杨氏先茔在五方村北。前有双乳台,蜿蜓十八冢。”又载:“后魏司徒杨椿、与大都督津、刺史逸并葬五方村始祖茔。”
《杨阿难墓志铭》,是其中书法水准最高的一方墓志。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制。1971年出土于五方村杨氏墓茔。原藏西岳庙,1990年入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方形,长47厘米,宽41厘米,魏书21行,行19字,字径1.8厘米。文字清晰,保存完整。此碑刻风格近于著名的《爨龙颜碑》,字形宽扁,撇捺间仍有对称之意,带有明显的隶书风味。字间非常注重呼应,偶有不工之字,也通过相互间的补救和谐一体。
《爨龙颜碑》在云南省陆良县,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比《杨阿难墓志铭》早五十年。清道光六年,金石学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于陆良贞元堡发现,命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题跋。此后《爨龙颜碑》备受推崇,晚清金石学家范寿铭赞之为“书家鼻祖”,康有为更是在他的《碑品》中将《爨龙颜碑》列为“神品第一”。
两相比较,《杨阿难墓志铭》比《爨龙颜碑》书写更为成熟,当然古拙之感也少一些。在艺术上各有千秋。
华阴杨氏的其他墓志,书法也很可观,再举两例。
《杨椿妇崔氏基志铭》,北魏永平四年 (公元511年)制。1986年出土于五方乡杨氏墓茔。长方形,子母扣套合式,志盖并存。长23厘米,宽18厘米,盖无文。魏书8行,行6字,字径2厘米。字迹清晰,保存完整。比起《杨阿难墓志铭》,此墓志刻痕较重,相对来讲书写趣味保留较少,是魏碑书法的常见现象。
《天水吕夫人墓志》,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制。1993年出土于五方乡杨氏墓茔。志盖并存。现藏西岳庙。正方形,边长33厘米。盖为覆斗形,题魏书“故恒农简公,第四子妇吕,夫墓志盖”。志文魏书9行,行11字,字径2厘米。 文字基本清晰,字间划有界格,这也是墓志书写的常见形式。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伟大存在的黄宾虾山水艺术,日益文章炳焕,墨彩重光。在斯人已去几十年之后,黄宾虹终于为世人所津津乐道。20世纪的中国画坛,绘画活动此起彼伏,画派兴衰风行云散,画家有若过江之螂,然而大浪淘沙,时世移易,真正为艺术史所首肯者,不过数人而已。
明年是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黄宾虹老先生诞辰150周年暨逝世60周年。黄宾虹是划时代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和艺术成就,是纵贯古今,也难有望其项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