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使中国成为自汉唐以来规模空前的统一国家,国内各民族人民的融合,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手工业生产在前朝的基础之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就是这一时期的新成就,它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色花戗金五彩大碗(见图)更是一朵陶瓷工艺的奇葩。
关于“五色花戗金”
“五色花戗金”在元人蒋祈所著《陶记》中有记载,但仅限于文献记录,历史上从未见过实物的流传。 由于世人从不知晓,也未见过这类工艺的瓷器,因此,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没有点滴着笔。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原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派驻伦敦的东吉公司在海外发现了五色花戗金瓷器的踪迹。随即,东吉公司安排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汪庆正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分别赴境外鉴定验看。
那么,什么是五色花戗金五彩瓷呢?
根据耿宝昌的描述,瓷胎是为元皇宫烧造的枢府素胎;施官窑枢府青釉(有称卵白釉);用红、紫、黄、蓝、白、绿(或孔雀绿)色彩,采取堆花立粉的技艺作装饰,再在轮廓内添彩,加嵌金片(或贴金箔或重涂金粉);纹饰为皇家传统的云龙纹、杂宝、如意、缠枝花和佛教意义的莲瓣、八宝、梵文。器壁有印,划有当时风行的缠枝扁菊、牡丹暗纹;器型有盘、碗、玉壶春瓶、高足杯、香炉;制作地是景德镇。它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施彩古雅,彩和金片浑然一体,金碧辉煌,繁缛华丽。重要的一点是其工艺明显受西域“大食窑”(伊朗)陶、铜质珐琅嵌的影响而别具一格,并产生出较强的艺术效果。由此可以推断,这是元代景德镇浮梁瓷局引进西域技艺而烧造的新品,或者是引进(俘获)的西域工匠所制作的。这是丝绸之路传承的又一例证。
关于它的存在
在未发现这批“五色花戗金”瓷器之前,经查,国内外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收藏家均无收藏记录。据知,内蒙赤峰曾出土同类元瓷两件(由博物馆收藏),其中高足杯一件由上博新馆建成后借展(租借),陈列在陶瓷馆。又有1995年故宫研究员冯先铭先生在北京旧货市场偶得“元景德镇釉上彩高足杯”一件,属同类器物。南京一次私人收藏展示会上也展出过一件同属此类的玉壶春瓶残件,瓷瓶颈部以上荡然无存。再有就是据耿宝昌先生说,海外大英博物馆藏有残件。
1999年夏,上海博物馆委托上海鸿润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洽购这批盘、碗、玉壶春瓶、高足杯、香炉,共计六件五色花戗金瓷器,除盘、高足杯、香炉外,其它均为残件。当年底,在上海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上博斥巨资购得并将残件修复,在2002年建馆五十周年之际对外分批公开展出。之后,上博这只大碗又在2006年6月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展出,这些在当时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关于它的评价
这种彩瓷在国内面世实属罕见。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正如汪庆正先生与它重逢时所发的那番感叹:“此乃元朝贵族使用的物品,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
耿宝昌先生的评价是:“这种五色花戗金五彩瓷在元代不仅已有生产,而且其工艺水平已相当高超,如同名贵的珐琅彩,可以说它就是最早的珐琅彩。它可和当时的新品铜质珐琅、瓷质珐花品种相媲美。它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史的五彩瓷烧成时间提前半个世纪。”
关于本碗
五色花戗金五彩碗,高8.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5.7厘米。
敞口,深腹,圈足矮小,底足内无釉,底心有一处类似荸荠状凸起。胎色白,釉色滢澈,内外满釉,为典型枢府窑器型。碗内口沿一圈忍冬纹饰,并饰暗花纹,碗心柿蒂纹内饰一梵文文字;碗外沿一道弧纹,并饰暗水波纹,外腹下部饰莲瓣纹和八宝纹。本碗纹饰由紫、蓝、孔雀绿、珐琅釉勾出,其间饰嵌金片。
保存状况:完整。未经任何修补。
2001年秋,加籍收藏人士携本碗入境,遂委托上海鸿润经济发展公司推荐购藏。之后,故宫耿宝昌先生和陈华莎女士、 上博汪庆正先生和许勇翔先生等在京分别验看,一致认为本碗是迄今发现的五色花戗金器物中最完整并且色彩和纹饰保存最好的一件。
金秋十月,翰海20 周年庆典秋拍拉开帷幕。经各方人士多年的不懈努力,为藏家和收藏机构呈上的这只五色花戗金碗,必将为五彩斑斓的京华秋色增添浓重的一笔。一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