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凌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当今影响力较大的功能语言学派,但扔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2011)已论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足及改进方法,本文在其基础上,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功能理论、语境理论和评价理论上存在不足。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不足
一、引言
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倾向: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形式主义以传统结构主义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并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Chomsky把形式主义的“句子语法”研究推向高潮。之后,语言学家发现了单纯研究语言形式而不考虑语言意义的不足,进而转向从功能和意义的角度研究语言。功能语言学中,首屈一指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它萌芽于Halliday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的“阶与范畴语法”,同时Halliday也深受Firth,Malinowski以及王力和罗常培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模式经历了“阶与范畴语法”、“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和“作为社会意义的语言”四个阶段(张德禄,2012),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年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还包括Hasan,Matthiessen,Martin,和Fawcett等人的思想和观点,他们也在不断地补充、修正和完善该学派的思想,所以它的发展是渐进性的而不是颠覆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通语言学”(Halliday 1985)和解决与语言相关的问题的“适用语言学”,确实它对语篇分析、语言类型学甚至语言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曾经遭到van Dijk(2008)严厉的批评。比如说,该语言学派内部存在分歧以及开放程度不够高,与其他语言学派、其他学科缺少对话和互动。
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功能理论、语境理论和评价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对修正该理论有所帮助,让其更好地发挥“普通语言学”和“适用语言学”的作用,进而可以指导汉语研究,进行英汉对比。
二、功能思想的不足
(一)纯理功能是事实还是假设
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很多学者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语言真的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而不是Halliday的假设。
Halliday(1993)曾说过:“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范畴有两種:理论性的( theoretical)和描写性的(descriptive)。理论范畴包括‘纯理功能、‘系统、‘层次、‘类别和‘体现等。描写范畴包括‘小句、‘介词、‘主语、‘物质过程和‘主位等。从其本义来看,理论范畴是所以语言共有的,在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它们不能被直接证实,只能由人改进。这种改进通常是逐步的,有时则需要剧烈的变化。”因此可看出,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只是一种假设。
(二)对Halliday语篇思想的思考
Halliday认为,成人语言可以概括为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每个句子都有这三种功能。分析语篇时,以小句为基本单位,分析小句层面的三大功能,先从小句的功能解读语篇,然后再从语篇层面分析这三大功能,因为无论小句还是语篇,它们都是语义单位,体现意义潜势(Halliday 1985)。Halliday强调小句和语篇的相似之处,小句是浓缩的语篇,因此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都可以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他(Halliday 1985)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建立目的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他的出发点是语篇,可他的论证顺序有问题,他先从小句出发,像研究小句那样研究语篇。我认为,语言的功能应该首先体现在语篇层面,然后才体现在小句层面。Halliday的论证顺序不符合语篇分析“整体性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小句中心论,他也受“句子语法”的影响,还未完全做到以“功能”和“意义”为中心。而Martin(2007)提出分析语篇的五种视角,即评价(Appraisal)、概念(Ideation)、联结(Connection)、识别(Identification)和语篇格律(Periodicity),将语篇分析从词汇-语法层上升到语篇层。另外,俄罗斯的功能语言学家加利别林提出的语篇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互补,他概括了语篇的8个核心范畴,并将这些范畴应用于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他强调分析语篇时,应把握两个重要原则:整体性原则和语言性原则,或许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借鉴俄罗斯的语篇理论。
(三)概念范畴与人际范畴存在重叠
Halliday(1985)提出,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统体现,及物性系统涉及六个过程,其中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子系统:感官(perception)、认知(cognition)和感情(emotion)。而Martin的评价了理论是对Halliday人际功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的态度(Attitude)子系统又可次范畴为情感(Affect)、裁决(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不难发现,概念功能范畴中的感情(emotion)和人际功能范畴的情感(Affect)相互重叠。例如,“He hated the feeling of leaving him alone.”,句中的“ hate”既可以分析为概念功能范畴,也可以分析为人际范畴。这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范畴化分得不彻底,学派内部存在分歧,也许是Halliday的三大纯理功能假设存在问题,从而给语篇分析也带来了麻烦。
(四)对主位概念的思考
Halliday(1985:39)认为,主位是谈论的对象,位于句首,分为单项主位和多项主位,即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并把语音语调作为新信息的标志。Martin和&Rose(2003:177)认为,最后一个主题主位是经验功能中的主语,状语性质的话题主位是有标记的,只有由主语成分承担的话题主位才是无标记的。综上所述,Halliday和Martin等人都认为主位处于小句的开始部分,是谈论的对象,话题的起点,只不过是有标记和无标记之分。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小句的开始部分都是主位,例如,“Did you hit the boy?”,操作词did位于疑问句句首,但并不是有标记主位,它只是表达语气意义而已。所以,“语气标志”的词语不能算作主位,操作词只表达语气意义,而不是主位。Halliday的主位概念是从形式上分析的,没有真正体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观和“意义就是选择”,应该从小句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主位,不能把所有位于句首位置的成分都看成主位,“出发点”不等于“句首位置”。在分析主位时,必须区分各个成分被置于句首的原因,承认那些真正是作为主位被置于句首的才是主位,才是真正坚持了主位是功能概念的原则(姜望琪 2007)。
三、语境理论的不足
根据Malinowski的语境思想,Halliday(1978 &1985)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而Martin(1992)把语境分为“语域(register)”、“语类(genre)”和“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两中分法让一些语言学家感到费解,以下具体阐述语境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开放程度不够高
van Dijk(2008:53)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是封闭式的,理论上的进展不大,没有多少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受到其他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影响。
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吸取了Firth的系统、语境和语篇思想,Louis Hjelmslev的语符学思想,Malinowskid的语境思想,以及中国的罗常培和王力研究汉语的思想,但系统功能语言学总体开放程度不够高。例如,与句法学的集大成派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从未有过任何对话,Halliday本人也曾明确表示拒绝对话;而且尽管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承认语言构建现实世界,有建构主义的倾向(朱永生&严世清 2011),但是与认知语言学几乎也没发生过任何形式的互动;该学派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语言,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社会行为,但却与社会学理论的接触不够系统而深入,也没有提出任何社会学理论,未对社会做出贡献;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没有与语用学、心理学和哲学进行对话。
希望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够更加开放地与其他学派、其他学科进行互动和对话,培养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对总体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思考,或许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描写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普通语言学”的最终目标。
(二)语境三要素的名称模糊
Halliday(1978 &1985)把语境要素归纳为: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并认为它们是话语外部的语境特征。van Dijk认为,这三个要素本身就表明它们是话语内部的语境特征,不是话语的外部特征。
Martin(1992)提出“语域(register)”,把“语域”分为“语场(field)”、“语脉(tenor)”和“语式(mode)”,分别与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相对应。这遭到Hasan(1999:219-321)的严厉批评,因为Hasan坚信Halliday的语境观,认为“语场(field)”、“语脉(tenor)”和“语式(mode)”是话语的外部特征,而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话语的内部功能,两者不能一一对应。
造成内部分歧的主要原因是语境概念的模糊不清,从语境理论提出时就没有明确的界定。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语境理论术语纷繁复杂,给很多学者带来困惑,不利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评价理论的不足
Martin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中人际功能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受到国际上不少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Martin(2005)建立的评价系统由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评价理论对补充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有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评价理论从词汇语法角度研究语言,突破了Halliday语法研究的藩篱,研究词汇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表达意义、发挥言语功能;第二,词汇研究比较开放;第三,第一次在语篇层面如此重视词汇的人际意义,扩大了人际意义的研究范围,丰富了语篇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虽然评价理论对Halliday的语法研究具有补充作用,但其自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过多术语的使用
Martin为了建立评价理论框架,使用了很多晦涩的術语,归纳如下(朱永生&严世清 2011):
一、评价理论使用古代的语言。例如,表“非/真实”的ir/realis源于古拉丁语,表示“致命”的源于古英语/古法语,这些对大多数学者来说非常生僻、晦涩,从而影响了评价理论在语言学界的普及。
二、甚至有些术语来源于其他学科。例如,affect来源于心理学,judgment来源于伦理学,appreciation来源于美学,这些术语晦涩难懂。
三、有些日常使用的词汇用作术语,使初学者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例如,force,focus,raise,lower,soften等。
(二)范畴化不清晰
评价系统中的态度子系统又次范畴化为情感(Affect)、裁决(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者是析取关系(Martin 2005:38)。其中,情感是态度系统的核心,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裁决和鉴赏。其实,这种范畴化不准确,情感与裁决、鉴赏不能位于同一范畴。任何人在评价某个人或事物时,情感是第一位的,它是态度系统的核心,没有情感,就谈不上裁决和鉴赏了。也就是说,三者不是析取的关系。
介入系统是根据Bakhtin的“对话理论”提出的。介入系统分为“单声(monogloss)”和“多声(heterogloss)”,单声主要是作者自己的声音和话语,多声是介入外界的声音和观点(Martin & White 2005:104)。然而在该书的第117页,Martin和White(2005:117)却又指出介入系统主要就是“多声”,这是自相矛盾的观点,范畴化不够明确,让读者不知所云。
(三)评价资源单一
Martin的评价理论主要研究词汇的评价意义,但评价意义并非词汇层独有,音系层、句法层和语篇层都能体现评价意义。例如,在音系层,话语中的重音和语调能产生评价意义;在句法层,情态投射句(如I think that…)和主位化评述结构也有评价意义,如:“Its important to know your limitations.”,该句式体现了说话者的态度;语篇层面通过叙事角度和语义连贯来体现评价意义。
总之,评价意义的体现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而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层。希望以后评价理论能在这方面得到修正。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功能理论、语境理论和评价理论三个方面阐释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不足。笔者希望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和Fawcett等语言学家能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来完善该学派的语言学理论,比如说,加的夫语法或许可以弥补悉尼语法的不足,使系统功能语言学真正成为“普通语言学”和“适用语言学”,指导语言类型学和汉语研究。此外,中国学者也应积极与国际学者互动和对话,为改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出成绩,树立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有些评价或许有些主观,也没有提出理想的评价理论框架,希望以后能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1978.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Arnold.
[2]Halliday,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
[3]Hasan,R. 1999. Speaking with reference to context[A]. In M. Ghadessy (ed). 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PA:John Benjamins.
[4]Martin,J. R. 1992. 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5]Martin,J. R. & P. 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Palgrave.
[6]Martin,J. R. &Rose,David. 2007. 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London:Continuum.
[7]van Dijk,T. A. 2008.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姜望琪,2007,主位概念的嬗變(载《系统·功能·评价》张克定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张德禄,2012,理论基础和重要概念(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黄国文&辛志英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朱永生,严世清,2001,《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朱永生,严世清,2011,《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