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杰
1 辣椒青枯病
1.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横切茎部保湿后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
1.2 发病规律
辣椒青枯病又名辣椒细菌性枯萎病,一般在苗期不发病,常在辣椒结果后才开始表现症状,至盛夏时发病最为严重。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维管束病害。高温高湿、雨后初期易促成此病流行,尤其是久雨或大雨后暴晴,病害往往暴发流行。
1.3 防治方法
1.3.1 实行4~5年轮作,不与茄科、豆科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这是预防此病的最有效措施。
1.3.2 整地时可适当施用石灰或草木灰,大田要高垄深沟,浇水时要小水勤浇。
1.3.3 尚未发病时(一般在坐果初期),喷施70%琥胶肥酸铜,或二元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春雷氧氯铜(即春雷霉素+王铜)(DTM)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1.3.4 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立即拔除,病穴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液浇灌消毒,防止土壤病菌蔓延。
1.3.5 发病初期或大雨后喷施1∶1∶240波尔多液,或100~15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隔7~10天喷1次,連喷3~4次即可达良好的防病效果。
1.3.6 田间病害连片发生时,可用下列药剂之一灌根:10~200毫克/千克农用链霉素,或40%细菌灵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0.5千克,每10~15天灌1次,连灌3~5次。灌根的同时,也可结合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500倍液,或5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2 辣椒根腐病
2.1 发病症状
开花结果期地上部才有明显症状,叶片由下往上逐渐变黄枯萎,一般叶片不脱落,严重时茎叶枯萎死亡。主根及须根腐烂,不生侧根,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长有粉红色霉。
2.2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主要依靠雨水、灌溉水、未腐熟的农家肥和农具传播。危害主根和地表以下茎的皮层。高温高湿、低洼积水、基肥未腐熟、多年重茬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
2.3 防治方法
2.3.1 实行2~5年轮作;采用高垄栽培,降低土壤水分;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清除病株等。
2.3.2 定植时用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恶毒灵3 000倍液浸根10~15分钟后移栽,或将150生防菌1袋与米糠0.5千克拌匀(不加水),将辣椒苗根部浸水后沾根移栽。定植后浇水时每亩加入硫酸铜1.5~2千克。
2.3.3 定植缓苗后灌药,恶毒灵3 000倍液,或抗枯灵600倍液,每次每株250毫升,7天1次,连灌3次。若发病后再治,需加大药量。
3 辣椒枯萎病
3.1 发病症状
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生。发病初期可见植株下部数片叶萎蔫下垂,以后由下而上全株出现萎蔫。轻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和阴天恢复正常,数天后病株变黄枯死,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剖视植株根颈部可见内部组织变褐,皮层易脱落,如切取一小段病茎,置于盛有清水的试管中,无白色菌脓流出(此可与青枯病区别)。
3.2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夏季阴雨天发病偏重,雨后晴天病情发展迅速。在土壤潮湿、粘重、微酸、排水不良、多年连作、偏施氮肥等情况下易发病。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土壤中根结线虫危害严重时,可以加剧病害的发展。
3.3 防治方法
3.3.1 定植前用敌克松可湿性剂1 000倍进行土壤消毒;移栽时用敌克松800倍或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恶毒灵3 000倍液浸根10~15分钟后移栽,或将150生防菌1袋与米糠0.5千克拌匀(不加水),将辣椒苗根部浸水后沾根移栽。定植后浇水时每667平方米加入硫酸铜1.5~2.0千克。
3.3.2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也可用抗枯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或600倍灌根,灌根时每株0.5升,可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