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

2014-04-29 21:22:24汤丽丹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摘要]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构建高校毕业生 “全过程服务” 就业指导体系研究提出了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建言,这将对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全过程服务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汤丽丹(1979-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城市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1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0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及高校工作的首要目标。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建设以及毕业生生存质量等诸多方面,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可以说,只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极目标。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作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由2001年的114万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行业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就业需求下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高校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提出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七大趋势,笔者总结如下:

1.就业跨地区跨省份趋势明显。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扩大,全国地域性人才流动、跨区域就业、网络异地求职已然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全国化成为趋势。

2.单位青睐订单式培养趋势明显。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陆续发展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阶段性实行顶岗实习,设立学生实训实验室,开辟就创业基地。不少企业利用这些创新培养机制,更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青睐具备一定经验的毕业生。

3.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趋势明显。如今,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更多倾向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且,劳动力过剩和企业优中选优的淘汰制也造成了暂时性就业现象日渐增多。

4.人才派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方式。《白皮书》指出:人才派遣一方面可以实现毕业生和企业进行求职愿望与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调整择业策略,更有效地跨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人才派遣多侧重于辅助性岗位,这恰与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角色相吻合,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乐意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录用毕业生,可以说人才派遣的就业形式促进了“学生军”向高绩效“职业人”的转变。

5.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共同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发展不但满足了求职者工作内容、环境、待遇等方面的相应需求,而且要求求职者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早期,内外职业生涯的培养和修炼将成为必备。

6.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趋势明显。大学生为求职普遍流行形象工程,不惜重金美容和整容、购买奢侈化妆品、穿着讲究,在求职前临时学习面试技巧和沟通技巧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打开就业门槛的第一要素。而社会和高校也已看到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和机会主义投机性,各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和生涯规划大赛等,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7.就业力培训将由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趋势明显。近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扩大国外资本的准入,致使外国教育机构不断渗入,人才培养机构随之产生。这些机构为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如提供就业力培训、职业设计、能力提升等课程。大学生接受了学校和社会双方指导,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二、构建“全过程服务”体系的合理定位

1.高校方面。对高等院校而言,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一是体现了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信心和力度,学校就业声誉逐渐提升,学生就业渠道逐步拓宽;二是搭建了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平台,夯实了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基础,在扩大其交流合作机会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促进了高校尽快按照市场规律办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

2.毕业生方面。对毕业生而言,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一是通过分阶段培养,加深毕业生对专业选择的认识,了解职业需求,确定职业目标,进而具备更强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紧跟所在行业和市场发展的节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就业服务体系培养,提高毕业生自我评价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加强就业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的锻炼;三是对于职业能力发挥相对不足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引导其进行彌补性“回炉”,使其在实践运用和工作适应性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所接受。

3.用人单位方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一是给用人单位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招聘经过“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培养且具有稳定性的高校毕业生,不仅用人单位得到了高校人才资本储备仓库,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产品”使用的信誉度;二是借助这一平台,用人单位与高校建立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对外服务,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机制,解决了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需求和渠道,达到了校企“双赢”发展。

三、构建“全过程服务”体系的实践途径

1.坚持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相关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一是高校必须确定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服务内容,不间断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从新生入校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二是完善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合理规划课程体系,树立现代课程观,提高课程教学的向度和效度,增加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课程的开设。完整的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创业理念,培养就创业思维,学生也可通过课程了解就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就创业的基本要素和技能。三是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思想,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如项目实践、创业模型实践、实训基地学习等,开展各类科技实践类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个体潜能。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实践制度。要把社会实践制度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实际经验的瓶颈就会打破,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一是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的就业政策。就业管理部门应开展全过程调研,制定出符合社会适应性需要的就业政策,有效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二是就业管理者应将就业政策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向应用型、技能型迈进。三是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平台,促使双方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制定规范的实践见习制度,促进学生的充分就业。

第三,坚持和完善资助见习体系。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难以尽快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用人单位因此增加使用成本。坚持和完善资助见习体系的目标就是使大学生到岗位后迅速“人岗匹配”,减少就业反复带来的重复劳动和不稳定因素。政府可相应提供经济保障,给予毕业生实习期间一定的待遇补贴,用人单位可提供能力发挥平台,高校应加强实习期的组织管理。政府—企业—高校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服务链,全方位创造就业岗位,不仅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尽快获得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型的劳动力,降低成本。

2.提供便捷服务模式,引导自主创业。第一,推进高校就业服务“绿色通道”模式。一是共享网络信息要透明化。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信息,加快学校间就业网络联盟和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建设,加快区域间、学校间、校企间求职信息共享,成立就业工作协作体,保障网上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就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高校可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通过教育网互联、微博、微信,实现毕业生求职信息和学历查询系统的网上公布,方便用人单位查看和比较选择。通过充分的网络资源共享,开辟毕业生求职的“绿色通道”。二是招聘峰会要固定化。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在招聘会举办期间,几万人纷纷涌入招聘会,走马观花式地寻找意向性岗位,往往造成供需双方的意向达成不理想。因此,可开辟较为固定的场地、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发布大学生供需信息,让招聘峰会真正发挥中介作用,提高就业有效性,降低就业从众性。三是提升服务质量要规范化。对招聘双方的供需信息要设置准入“门槛”,对于发布虚假信息的单位,或是为提高企业知名度而参与招聘的单位,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企业和媒体等信息发布的虚假性行为,政府还要辅之以强制约束力。只有各方面都为推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清朗起来,促进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高校应出台积极政策扶持、引导高校毕业生有序流动、自主创业。将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前移,培养创业理想和创业精神,积极探索课堂传授与创业目标一致的内容和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其创业意识。培养毕业生创业意识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包括开展创业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建立创业者联盟,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创业家开展讲座、职业论坛和面对面的座谈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化创意和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创业园项目的创建和申报,使学生得到更多来源于课堂以外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二是将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课程当中。鼓励专业教师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获取更多实践经验,强化教师运用创业启发式教育,转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推进务实便捷高效的灵活就业模式。高校部门可采用一定措施鼓励灵活就业者开拓就业渠道。措施一是降低初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准入门槛,应由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牵头担保,给予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减少税费压力。同时推进积极的优惠经济政策,并且扩大其适用范围,让应届、往届大学生都能在积极的普惠政策中得到实际利益。措施二是提供给自谋职业者的公共服务要到位。党团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养老保险的代缴以及户口问题的处理,以上问题的妥善处理,能够促进自谋职业者积极就业,减少政府的就业压力和负担。

3.强化信息反馈,彰显校友功效。第一,强化信息跟踪反馈,体现高校服务意识。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一是设置校、院两级专门毕业生就业后信息反馈、跟踪服务的岗位。设置这样的岗位,可以增强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工作意识,提高服务工作的全程化水平,从事个性化、专家型的工作内容。同时,对诸如法律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帮困服务等工作,要形成有序的运作程序,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后信息反馈制度。高校要对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情况按照专业、班级、地域、性别等给予分类,调查其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适应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方面的表现情况,并针对其在校期间的核心课程、核心知识、求职情况进行技术性分析,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专业课程设置。

第二,强化召回体系构建,体现高校责任意识。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后“召回制”,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后,如果感到知识和技能需要充实和更新,或者在用人单位的要求下,需要进一步深造以提高技能水平,毕业生可向母校申请返读、旁听或参加短期培训。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可“一对一”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并制订相应的返校培训计划。高校也可在毕业生返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供更加适应其发展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同时,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起“召回服务”的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等就业服务工作的效能。

第三,强化校友互助资源,体现高校育人意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办好“校友会”对于提高就业率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意义,校友会要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一是高校要与校友或校友所在单位互助发展。高校的发展应充分挖掘校友育人资源,邀请成功知名校友回校,发挥典型效应,以他们自身为典范影响大学生,激励他们创业创新。采取邀请校友单位参与学校毕业生招聘会、成立校友会、创建校友档案等方式,或举办有影响力的校友活动、开展研究讨论会等交流形式,充分获取校友的信息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机会。二是充分发挥校友会立交桥的作用。高校要不断提高市场意識,充分挖掘校友单位对人才的潜在需求,在产学研合作中,建立长效机制,降低校友资源的流失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并通过课题研究,创建见习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资源,深化合作,提升双方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双赢”格局。

[参考文献]

[1]李炳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2).

[2]沈召前.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

[3]王正斌.高校全过程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4]张希胜.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贯穿于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24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0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11:02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46:59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2:15:02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