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与《楚天都市报》发展原因比较

2014-04-29 20:15张雯
2014年26期
关键词:发展

张雯

摘要:当前,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巨大的挑战,在《新闻晚报》和《竞报》陆续休刊的情况下,《南国早报》与《楚天都市报》这两份同时期诞生的传统型都市报不断革新。经过调研,梳理出两报的发展之共同原因,即策略指引,力保主场;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把握地缘,抢占市场;严考多奖,激励士气;新闻策划,舆论监督;广纳人才,不拘一格。

关键词:南国早报;楚天都市报;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等,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不断努力建设,但目前两地文化发展水平依然存在差距。本人将通过对《南国早报》(以下简称《南早》)和《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报》)(以下简称“两报”)比较、分析、探究“两报”之现状、经验与问题,使广西、湖北两地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启示当地报业发展。

一、策略指引力保“主场”

在区域化发展中,一些报纸由于没有处理好本地竞争和区域化竞争的关系,造成了“外头大、里面小”,即扩大外埠市场时,赖以生存的主战场即本地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相反,由于没有把守本地市场,给竞争对手留有空间,于是再回头补救的时候,略显被动。

《南早》也似乎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据了解,《南宁晚报》曾经在发行上采取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而这个策略没有使《南宁晚报》在市场份额上有所惊喜,反倒让《南早》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副总编郭学军坦陈:“我们的策略是死守南宁市区,抓有效发行。尽量避免把战线拉太长、摊子铺太大而导致资源浪费,最后反倒没守住主场南宁。”

面对这样的共性问题,《楚报》一位领导说:“从长远看,当市场已习惯这种方式,接受子报,那么子报可以脱离母体,独立发行、定价,但我们不会让省版退出。”为此,该报在创办地方版时,提出让母报和子报之间互相融合、补充、输血。生产环节上,地方版直接移植母报成熟的新闻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其设计风格也与母报相似,同时在打造报纸影响力的活动方面,也基本上套用母报的活动形式,期望借母报已有品牌效力推动地方版成功。

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南早》在南宁占据鳌头,与其牢牢把握机遇,乘势快上分不开。1999年至2000年我国开始第一次报刊整顿,《广西商报》停刊,南宁报业竞争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变成双雄争霸格局。但此时,《南宁晚报》本身在管理、经营和投资等方面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从2000年至2003年这几年时间里,《南宁晚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增长,发行量通常只保持在8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只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相反,正是在这短短三年多时间内,《南早》抓住机会,很快从广西报业的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从2001年到2004年,《南早》发行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广告收入更是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长。

《楚报》善于利用集团资源,集团化发展使得报业的综合力显现,致力于文化产业多元化、多层次经营。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楚报》的经营扩张,《楚报》用良好的业绩反哺集团,这样的策略使得《楚报》在同城媒体纷纷孤军作战的时候能迅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为百万发行量的强报。

三、把握地缘抢占市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广西、湖北两地报业的媒介生态环境差异很大。而各自的媒介生态环境主要由各地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构成。今年,广西将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小时城市经济圈”。而武汉一直在打造“8+1”城市圈。城市圈的打造使城市间相互呼应、共同发展,有力促进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都市报从1995年诞生以来,发展到最近几年,已经进入滞涨阶段,报业市场的格局已进入经历过一番淘汰后的稳定期。每个地区都有一份活得很好的报纸,也有几份可以生存的报纸。都市报审时度势,在这个“存量”近乎满溢的时期,挖掘“增量”。调研发现《南早》、《楚报》都把视野放宽到整个城市圈以寻求发展。《南早》和《楚报》类似,在稳固了核心市场地位的同时,都在扩展省会(或首府)城市以外的市场份额,比如《南国今报》在进入柳州市场之后,与《柳州晚报》的份额几乎相差无几。而《楚报》更是创办了《楚天都市报·襄阳版》等四份,以此建立面向湖北全省、辐射二、三线城市的报团。

四、严考多奖激励士气

报社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灵活、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能从各个方面让员工对媒体有归属感,对自己有成就感,能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南早》与《楚报》之所以在各自城市占据首要地位,正是因为“两报”均有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以多劳多得为原则的奖励制度,使记者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南早》有为期六个月的试用期,在此期间,每月稿分不能低于100分,转正后每月稿分不能少于70分。连续两个月或者累计3次排最后5名,都有可能被淘汰。同时,报社的奖励机会也很密集,有“日稿”、“月稿”、年终优秀等,“日稿”是当日好稿件,“月稿”是当月好新闻,对应的奖金是200元到3000元不等,到年终报社对稿分前三名的记者还有额外奖励。若获得广西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还可以获得最高上万的重奖。

《楚报》也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丰厚的奖励制度。报社规定记者、编辑每月稿分不能少于200分,除此之外,记者(编辑)每月必须有一个“好稿”(编辑为“好标题”“好版面”),否则若到第四个月依旧未见“好”,该记者就转岗到其他部门。报社年终还会按照记者编辑全年的稿分进行一次排名,末位的人会被转岗。报社还设有总编辑奖,针对重大报道、或战役性报道的表扬、奖金等,视贡献大小而定。在这样的奖惩制度下,报社有记者可以月收入过万,也有的只有3000多元。

五、新闻策划舆论监督

传播学上媒介功能说一直强调媒介的社会功能,而深度报道策划与舆论监督是现代都市报承担社会责任时必不可少的业务技能。

《南早》副总编辑也是创始人之一郭学军说,报纸创办初期,注重不断结合时事、百姓生活做大策划,同时勇敢做好舆论监督,是《南早》保持优势的重要原因。在六一儿童节,报社策划“把孤儿院的孩子带回家”,深得人心。在1999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50年华诞之际,报社策划“我与共和国同生日”的大型线上线下活动,让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读者与国家过生日,真正实现举国同庆。这是有这样既契合大主题,又贴近市民生活,各种小人物的故事跃然纸上的策划,才使《南早》能一直在读者中形成和保持良好口碑。

不只《南早》摸索出这两点经验,我国第一批都市报的发展经验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楚报》也不例外,但其在主流转型时期的策划注重大策划大视野大担当,倾向于宏大叙事。建党90周年,策划十万青年重走大别山;辛亥百年纪念期间,策划《重走辛亥路》大型报道,两路记者赴美洲、下南洋,追忆辛亥百年。

由于“两报”在两地的都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两报”的舆论监督报道颇有力度。由于我国新闻体制的原因,每次舆论监督都要顶住巨大压力。要努力寻求各方关系的平衡,既要秉笔直书,又不得逾越管制红线。“两报”之所以卓有成绩,就是把这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圆润。(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