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散波动模型对车道占用交通影响的探究

2014-04-29 12:12郑桂桐
科技资讯 2014年27期

郑桂桐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城市生活中交通堵塞成了一大难题。尤其是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使车道被占用进而产生交通拥挤,还有道路修建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交通堵塞。该文利用交通流波动理论,通过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观察,建立了可以描述交通事故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的集散波动模型,并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对模型扩展做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集散波动模型 通行能力 排队长度 消散时间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43-01

1 研究背景

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交叉口多等特点,使得城市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远低于其理想通行能力,因此,常会出现车辆排队导致交通阻塞,甚至区域性拥堵。面对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集散波动模型综合城市道路的各种因素,探究车道占用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2 实际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当具有标准长度和技术指标的车辆,以前后两车最小车头间隔连续行驶时,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指定断面的最大车辆数[1],其中最小车头间隔主要由刹车距离决定。

3 车流波动理论

对于排队长度的计算,一般采用传统的排队论通过需求量和通行能力的关系推算得到,但它忽略了车流波动的影响,时间上误差较大。现选用车流波动理论,推导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实际通行能力、路段上游车流量间的关系式。根据车流波动理论[2]和速度-密度线性关系模型[3],可以推导出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1)

Wx,y为集散波的波速;Qx、Qy为前后两种车流状态的流量;Kx、Ky为前后两种车流状态的密度。

4 集散波动模型求解事故发生后排队长度及消散时间

假设事故发生后,只阻塞了部分车道,事故发生位置横跨两车道之间,导致事故点只能通行一个车道宽度的车流。阻塞车道的通行能力为0,造成该车道断流,其上游车辆排队,发生交通拥挤堵塞。

为叙述简便,对所用符号说明如下:事故发生时,通行能力下降为C1;密度上升为KC1;被阻塞车道交通量为Q1,密度为K1;未被阻塞车道交通量为Q1;未被阻塞车道剩余通行能力为C1';T0为交通事故处理所需时间;事故解除后到车队消散前通行能力回升为C1;车流密度下降为KC2;两波相遇时间为T,集结波速为W1,2,消散波速为W2,3。

假设上游路口交叉口红绿灯的影响,其红绿灯周期为30 s,被阻塞车道交通量将每隔30 s的作周期性变化。由此,

(2)

以30 s为一周期,两波相遇过程中经历了TN个周期。每一个周期代表信号灯变化一次。假定事故发生时信号灯为绿灯。

根据公式:

(3)

可解出本次事故引起的排队长X

(4)

5 模型的优点与不足

5.1 模型的优点

(1)集散波动模型,分析发生交通事故后路段上车辆排队的形成与消散过程,减小了时间误差。

(2)该文建立的集散波动模型对传统车流波动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不同车道之间的影响。

5.2 模型的不足

(1)在模型假设中,规定通行车道上的车辆享有通行优先权,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变道插车现象严重,也会导致通行车道通行能力降低。

(2)在建模过程中,直接假定事故发生时信号灯为绿灯,忽略了事故发生时信号灯为红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淑庆.交通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过秀成.道路交通运行分析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纪英,高超.道路赌塞时排队长度和排队持续时间计算方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S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