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进入政府主导阶段,改革的各项举措主要依靠政府推进——政府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补贴扩大出口,通過增加社会集团购买力刺激国内需求。政府不仅是改革的决策者,也是改革的执行者。
由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感受。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政府通常采用“赎买政策”来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下岗分流减轻国企负担,然后实施“管理层收购”政策,让管理者从改革中直接获取收益。这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采取的改革策略。
然而,“赎买政策”的弊端很快显现。由于这样的改革缺乏公平,不仅造成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改革者本身就是改革的受益者,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为了在改革中获得更大收益,充分利用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在改革过程中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矛盾迅速激化。
改变传统的“赎买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公众有机会分享改革成果。改变传统的“赎买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改变传统的行政主导改革模式。不过,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制度的改变相对容易,而观念的改变却相对艰难。在一些官员的内心深处,早已种下既得利益者的基因种子。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公车改革,虽然中央政府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公车改革方案,但各地已开始酝酿提高公车补贴福利政策。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形成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法律、政府机关执行法律、全国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政府改革的良好局面。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