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华
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着。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上的鸟窝。
“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童年的我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树,给我带来了多少童年的欢乐!
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们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我就蹿上了树的半腰。因为椿树的枝丫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我得意地接过递上来的竹棍,一茎茎散发着浓浓馨香的香椿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的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和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如润玉般的水饺。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也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能在树下流口水了。
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蛋糕来到一群伢子中间。大家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就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然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但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葚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辣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手指头,打栗子时被黄蜂在额头上蜇出一个大包……但我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在没人理我的日子里,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我拿出父亲打水用的井绳、母亲洗衣用的捶棒,拴吊在树丫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们的欢心……
我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歌声里,童年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我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道,故乡里那一棵棵带给我欢乐的树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的、快乐的童年?
(选自《呼和浩特日报》2014年5月28日,有删改)
读后一品
题目将“童年”拟人化,点明了贯串全文的线索——树,同时也表明了“我”的童年与树密不可分,显得新颖别致。结尾处的疑问再次扣题,做到了首尾呼应。
思有所悟
1.文章前七段围绕“童年”主要叙述了哪两件让“我”感到得意的事?
2.品味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部分,并按照要求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1)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如润玉般的水饺。(“芬芳的四月”指的是什么?在文中起何作用?)
(2)“但我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悬挂”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七段为什么要写“我”在树上所吃的苦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题目“攀在树梢上的童年”蕴含着作者内心的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