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蓉
在前不久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框架下,有一个“创新团队奖”。这是自去年设立该奖项后,今年又一次颁发此奖。在高标准、高质量、少而精的原则下,此次只有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三支队伍入选。
从奖励个人和项目,再到奖励团队,这是顺应科研发展规律的与时俱进的举措。对于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最经典的要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科学家从灵感产生到完成学说,一气呵成。伟大的发现成就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然而,现代科研已进入科学工程研究时代,人类在当代许多重大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甚至都没来得及留下个人痕迹。计算机在几十年间从占据一幢楼房到成为握于手掌的智能终端,绝非一个人的研究能够实现。对于世界的解构,大至宇宙天体,小到纳米、中微子,我们对于身处的世界,已经知道得更多,了解得更深,这些都体现了科技界的整体智慧。
现在,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大数据”时代,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科学研究也不例外,所有的科学研究都需要依托前人的研究成果,这就包括海量的信息与计算,作为科学家个体,穷其一生恐也难完成“站在巨人肩膀”的工作,更别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活动了。因此,现代科研在许多领域必须依靠团队力量,甚至得“大兵团”作战。今天出现的在过去时代所没有的科研组织形式,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热核聚变计划、人类蛋白质组研究计划等等,都是跨国研究项目,动辄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涉及人员成千上万,所需经费也是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承受的。
科研活动的变化,也为科技成果的评定带来困惑。如何设立科学的奖励制度,成为近年来科技界的热门议题。其实,在著名的诺贝尔奖评选中,也有关于获奖项目中个体与团队关系的争议。一场战役的胜利,首位功臣当属指挥这场战役的将军,谁会因为他没有亲自持枪上阵而否认这点呢?现代科研活动也与此类似,正确的战略思维和精准的指挥,对于取得科研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在科技奖励中,如何准确定位战略科学家的作用,成为科技奖励制度的难点之一。
国家科技奖励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奖励制度,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开设创新团队奖,是科技奖励的一种制度创新之举。该奖设立以来在科技界产生了积极反响,发挥出对团队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创新团队奖”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