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东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事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我国也已在SCI数据库科技论文数量上居世界第二,年专利申请数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上与世界强国相比却远远不足。难道中国人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吗?
科学和技术在我国往往被称为“科技”,它们虽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但在历史上却相对独立。科学在历史上脱胎于自然哲学,是基于系统的分析、归纳、推演、验证而建立的关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原理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关于生产工艺或实用技艺的知识,可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建立,也可以基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而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之前相当长的历史中,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而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重要的技术变革都依赖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现。从此,科学和技术才共同成为“第一生产力”。
中国古代除四大发明外,劳动人民还建立了较为完善适用的生产技术体系。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在农业、手工业、矿业、加工制造业等方面独特的技术,其中关于制墨、铜合金和造纸部分在两百年后还被翻译发表于法国的《化学年鉴》、《科学院院报》以及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因此,中国人的技术原创力在历史上已得到过充分的展示。在近代最终导致中国在技术上落后的除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原因外,科学上的落后则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中国和西方在科学上的差距绝不是近代才发生的,而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十分明显。古希腊时期,德谟克里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亚里士多德奠定形式逻辑的基础,欧几里得建立严密的欧式几何学体系,阿基米德发现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