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铭泉
摘要:旅游地产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的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为一体的置业项目,包括休闲度假村、旅游景区主题休闲公园、分时度假酒店、海景住宅、景区住宅等。海南省具有发展旅游地产得天独厚的优势,配合国家以及地方有利的发展政策,着力将海南省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
关键词:旅游地产;发展战略;可持续众所周知,海南省作为我国内陆板块之外的岛屿四周环海,有着一人的自然景观。长达1832公里的海岸线上随处可见的是度假村之类的旅游地产,旅游资源非常优越。占据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海南省的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同时这对海南省房地产业也带来飞跃式的发展,其主要形式为旅游地产。
一、海南省旅游房地产现状
纵观海南省现有的旅游地产分布图,其分布的相当有规律,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景观非常优美的城市。例如:三亚,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沿岛的海边城市。反观不临海的少数民族县市自然景观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相对滞后,但有很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这为海南旅游地产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这些未被人们开发的人文资源也可能推动旅游地产的发展。
今年以来,由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对宏观市场和信贷业紧缩的调控政策,除了极个别城市之外,其它大小城市的房屋成交量都有所下降,市民的购买欲降低观望态度加剧。这同样也波及到海南省的房地产市场,投资速度放缓,房产销量日益萎缩,必然导致了价格出现不同幅度分下跌。
自今年十月份以来海南省先后出台了《2014年海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海南省2014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目的是为了在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使海南省的旅游产业平稳健康的发展,这也充分的证明了旅游业在海南省经济发展组成中的支柱地位。
二、海南省旅游业影响下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未来海南省旅游地产的发展,依然要牢牢依托于旅游业。就旅游地产今后的发展从两方面说。
(一)加强建设海南省与内陆其它各省的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地产发展。
在国家有利的政策条件基础下,继续加强与内陆各省市的旅游战略发展关系,最大程度的达到利益共赢且最大化。这样对旅游地产投资更具有吸引力。早在11年,海南省就与北京市为加快两地旅游业的合作也发展,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客源共享、共同宣传、共建市场、联合执法”的旅游合作机制。协议中重点突出加强两地旅游业的规划建设,主要内容就是成立,分享两省的旅游业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资源。鼓励房地产企业与旅游业建立长期发展合作战略,为房地产企业独立或者联合在建设区域内建设地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就近期来,海南省与上海就签订了“促进海南和上海两地旅游业共同发展协议”。协议内容说明,会从以下三点增进发展。第一,建立高度开放的投资市场,这对建设过程中融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成立相互合作的调剂部门,为统筹发展提供组织基础。第三,组建监督机制,为发展保驾护航。
这种创新型的共赢模式,有三方面的卓越性。其一,推动了海南省建立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标识,提升其在世界的影响力。其二,能够有效的规避政壁垒,为旅游地产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建设成世界级旅游地产综合基地。其三,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促进海南省方方面面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对海南省的旅游地产的发展注入了非常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此外海南省还与四川,重庆等省市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二)加紧发展互联网,用信息化高度发展带动地产业发展
加强旅游产业与互联网的联系,为将海南岛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大岛插上一双“互联网翅膀”。近年来海南省委意识到“当代是信息化爆炸发展时期,要想以强势的态度立足于世界,必须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尾巴,抢占先机。”所以海南省积极加强与信息产业合作,旨在借助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将提升海南省的国际地位提上发展日程,这一政策也刺激了许多信息企业龙头企业与海南省合作发展的决心,尤其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上市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投入其中,其互联网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以阿里巴巴为例,如今阿里巴巴已经在纽约正式上市,成为世界顶级的互联网企业。海南省与阿里巴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说明海南省有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这同样体现了海南省优越的生态环境,绿色的发展模式和国际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继续加强海南省互联网企业发展,以信息化应用带动海南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开放的政府资源对于招商引资促发展等方面来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房地产来说更不可能摆脱互联网的支持,国内大型的上市地产公司大多都在海南岛有自己的旅游地产项目,比如说万科、金地、保利等,这些地产公司能够在海南省去的如此骄人的成绩也同样是依托迅捷的互联网提供的信息。
至此,在海南省这块美丽,自然资源富饶的土地上,在国家各项优越的政策条件下,海南省的发地产企业也在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同时存在。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首先要以开放的态度求發展,其次要以积极地政策手段求突破,最后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反哺生态平衡和经济建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