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顺林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互联网也成为了现代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随之产生的计算机网络通讯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工作。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分析了计算机网络通讯故障的类型,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维护策略。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通讯 故障维护
一、计算机网络通讯故障及解决策略
(一)软件故障及对策
一方面是在交换机系统内部对只读储存器进行刷新,交换机中全部的基础软件是通过它进行保存的,同时和常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漏洞相似的是,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漏洞,一些情况之下会存在交换机满载、丢包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厂家会通过Web、FIP等手段来让用户对系统进行更新。针对系统升级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依旧会存在错误的情况。所以广大计算机网络用户必须要养成经常浏览厂家官方网站的习惯,坚持定期的对一些必要软件进行更新,避免漏洞过多;另一方面是来自黑客的攻击,目前很多黑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个人用户进行攻击,他们通常选择的攻击手段是向端口传送一些非法数据来进行破坏,造成处理器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进而让缓冲区出现丢包的情况。所以用户必须要对计算机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维护,在下文中会我们将进行分析。
(二)硬件故障及对策
首先,在对网线进行插拔时必须要注意,如果网线水晶头受到一定的损坏,就非常有可能因为端口受到污染而造成网络故障。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技术人员在带电状态进行网线端口的插拔,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没有什么錯误的,但是经常性的热插拔也容易让水晶头加速磨损,从而产生故障;其次,电压不稳、雷击或者线路的老化都有可能导致电源产生故障,电源的故障常常会造成计算机硬件的损坏,甚至会导致网络瘫痪。对于这一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独立电源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说配置UPS来确保正常供电,从而避免突然变压导致的硬件损坏;最后,交换机内的各个模块都是和背板连接的,零部件长时间的运行在高温状态下,如果电路板一旦出现受潮的问题,必然会造成电路板的损坏,导致网络瘫痪。所以必须要确保机房散热功能的良好,避免高温对零部件造成的损坏。
(三)通讯安全问题及对策
首先,对访问权限应该进行适当的控制,做好访问权限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对用户在网络中的具体行为进行控制,避免非法用户对保密信息进行窃听,降低非法用户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造成为害的几率,从而让内部路由器到内网中,到目前为止这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是主机控制,这种方法通过保障主机安全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例如说身份验证,身份验证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通过设置登陆账号和密码来防止非法用户进入。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非法用户进行的恶意操作。此外,定期的进行计算机系统漏洞补丁的修复,及时更新和修复防火墙,也是确保主机安全的重要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维护策略
(一)网络设置
网络设置方面,我们要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对于Internet协议、网络服务、计算机状态、本地连接状态等进行检查。同时还必须要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机硬盘、内存等重要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对于经常性容易出现问题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换。客观上来说应该让计算机网络中的每一个硬件系统都能够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三)网速维护
计算机网络处于运行状态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维护是很重要的。我们常常会遇到计算机网络速度突然变得很慢的情况,这些现象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观察交换机状态灯的状态,这也是对网络进行日常维护的基本知识。一般情况之下的网速波动都是因为交换机过度工作导致的,我们可以短暂关闭交换机一段时间,等待其冷却之后再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网络速度过慢的问题,如果网速依旧如此,则应该考虑其它方面的原因。
(二)安全性维护
黑客攻击和计算机病毒都会对网络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计算机网络很的很多数据都必须许要进行保护,所以对其进行安全性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基本方法是对计算机内已经安装的杀毒软件进行定期更新,保证其充分发挥出保护作用,同时要定期使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扫描。另外还应该设置好计算机的防火墙,从而切断黑客和病毒的入侵途径;用户应该定期的对计算机个人账户密码进行更换,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
三、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出现问题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其故障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要在计算机网络出现鼓掌之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的解决,这样才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的畅通,用户才能够在互联网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张存.计算机网络维护技巧[J].信息通信,2014(01):04.
[2]高玉喜.计算机网络通信常见问题及技术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27.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