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一)國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存在的不足
1、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上述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有时是不完全符合的,这样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
2、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
三、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策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我国的货币政策要真正实现间接调控必须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利率市场化将提高利率弹性,完善利率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二)扩大汇率浮动范围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当前形势下,对资本实行严格管制的成本越来越高,这种试图通过资本管制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方法不太可取,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途径。从中长期来看,改变汇率过于固定的现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能有效地减少固定汇率目标所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货币的冲击,实行更加积极和更有应变能力的汇率政策,走出被动应付的局面,提高央行在货币调控中的主导地位。
(三)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冲国际资本流动、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稳定宏观经济最有效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具有灵活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既可通过货币市场调节利率,又可通过外汇市场调节汇率,因此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通过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协调配合,调节国外资产和国内资产的供求,有利于实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的统一。
(四)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加强货币合作的广度,寻求多方货币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合作范围应逐步扩大,从两岸三地的合作到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再到与其它主要经济国家的合作,最大限度减少其它国家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溢出效应。
(作者单位:合肥电话银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