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会对居住品质或商业建筑功能化的需求以及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地下室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地下室渗漏现象也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功能,甚至威胁到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地下室渗漏现象,成为现代地下室工程项目的质量通病之一。控制地下室渗漏的对策,从而加强施工中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成为首要任务。本文主要针对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分别从设计、材料及施工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经验从相对应的角度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原因;防治措施
1 地下室渗漏主要原因分析
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就多且复杂,以下主要从设计方面、用材方面以及施工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2 设计原因及防治措施
(1)建筑做法设计的合理性欠缺:某些项目设计时过于强调结构混凝土的自防水功能,从而削弱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以外的外设防水层。
防治措施:在进行相关防水设计时,在整个防水结构体系中,除了结构自防水以外,重点再考虑附加设置的防水层,建议以柔性防水为主,减少渗漏的可能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现行的做法是在自防水混凝土外的迎水面加设防水附加层,抑制水资源的渗入,并且要在地下室外围结构涂上附加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或涂膜,从而有效的隔离外界水资源浸入,防水层的具体材料和厚度需结合建筑物的特定区域环境以及水资源丰富与否而定。
(2)结构留缝设计不合理:主要是墙板的变形缝或后浇带留设位置不合理,存在未按规范要求留设,从而导致局部位置出现渗漏。
防治措施:加强对细部防水构造的设计,尽量减少建筑物构造缝的数量。在施工缝处要安装一定的止水带或止水条,并对细微结构进行材料明确。在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总之,在结构设计时要结合整体结构的性质去优化变形缝位置的留设以及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3)结构配筋设计不合理:目前很多项目还存在在地下室结构配筋设计中采用二级钢,从而导致含筋量过高,使得某些特殊部位钢筋非常密集,在浇筑混凝土时候,无法全数振捣密实,给渗漏埋下隐患。
防治措施:不论从成本角度还是工程质量的角度,建议地下室结构配筋设计时候,尽量采用三级钢,减少钢筋用量;适当增大梁、柱、墙板截面宽度,从而增大钢筋间距。
(4)保护层的构造设置合理性欠缺:根据相关规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减少结构主筋尽可能的远离地下水的侵蚀,但相应的,保护层较大将导致外墙与底板迎水面面层的抗拉强度较一般情况下要弱,易产生表层裂缝,从而产生渗漏。
防治措施:可在结构钢筋主筋外侧增加一层小直径钢筋网片,从而对地下室外墙面裂缝起到一定的抗裂作用,从而减少渗漏隐患以及增强结构的耐久性。
(5)安装专业涉及的管道预埋口部周边防水节点设计不够细致:正常情况下相关套管穿过地下室结构时,均会预埋带止水环的套管。套管与结构混凝土之间结合是紧密的,但外设防水层与套管周边的细部做法设置不当,极容易此处形成渗漏通道。
防治措施:地下室出墙管处为极容易渗漏的位置,常规要求采用刚性防水套管,务必加强与止水翼环之间的对接处理,消防管等钢管有条件的话建议以直埋为主,尽量避免管道与套管之间因填塞不严导致的渗漏。
3 原材料原因导致渗漏及防治措施
(1)商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控制存在问题:在地下工程大体量的商品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往往由于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引起后期混凝土出现裂缝、低强度等现象,从而造成地下室严重渗漏。
防治措施:
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具体体现如下方面:
水泥的使用:
商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要符合现行的《通用硅酸盐水泥》规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早强水泥,因为任何早强水泥都不利于结构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
掺和料的使用:
掺和料的主要作用主要为了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在使用掺和料时应注意掺和料的使用范圍,尤其是注意超细矿物质掺料的加入对于高强度混凝土的性能产生的影响,材料的使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及附有合格证明,符合现行的相关规定。
砂和石料的使用:
石料优先选用玄武岩或花岗岩,碎石在生产、采集、运输、储存过程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并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且在装卸及储存时,应采取措施使得骨料颗粒级配均匀,保持洁净。砂料务必选用级配良好、颗粒洁净、质地坚硬、吸水率低、孔隙率小、粒径小于4.75mm的中砂为优。
外加剂的使用:
在使用外加剂时,材料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及附有合格证明且符合现行的相关规定,在满足减水率和工作性能的同时,还应满足缓凝时间、坍落度损失等多项指标的要求。使用时应符合产品说明及相应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制、浇筑等各项规定。除此之外,外加剂最好分为多次添加,以减少混凝土的坍落损失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水灰比。
(2)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因过于强调混凝土结构的自防水性能,而忽略了附加防水层防水材料的选择,纯粹为了验收程序而进行相关防水材料选择,从而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渗漏现象。
防治措施:地下室防水一般采用刚柔复合防水层,即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高分子涂料或卷材有机结合。刚性防水材料与地下室混凝土结构的牢固有机结合,渗透其内部,堵塞毛细渗水通道,因其同是水泥基材料,自成一体,互溶互补。柔性防水高弹、密封、整体,真正发挥材料自身的特性,充分利用材料各自的互补性能,达到其永久防水的目的。
4 施工原因导致渗漏及防治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存在问题导致渗漏: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浇筑过程未按要求进行监控管理、泵送混凝土速度偏差以及后期养护不到位等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从而导致渗漏发生。
防治措施:混凝土施工中严控以下几点:
①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
施工时应严格进行配比试验。尤其要加强控制混凝上的用水量、坍落度、水灰比,并控制好搅拌时间和速度。
②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监控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运抵现场的混凝土严禁随意加水。浇筑时,混凝土应从低处向高处水平分层连续浇筑。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
③有效控制泵送混凝土的速度
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泵送混凝土的速度,要避免一次入模量过量。
④加强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在后期养护中,设专人负责混凝土的养护,以防止混凝土干缩而导致裂缝的产生。特别是顶板的养护、荷载控制:顶板混凝土养护对裂缝的控制非常关键,最好蓄水养护,防水混凝土要求养护在14天以上。而地下室顶板浇好后,严禁施工单位马上作为材料堆放、加工场地,甚至后期顶板上未采取任何措施跑重型土方车、混凝土车等等,造成顶板相应位置的梁、板开裂并渗漏。
(2)细部节点未按要求施工,给后期埋下渗漏隐患:施工过程对施工缝、变形缝以及穿墙管等细部关键位置施工及后期处理未按要求操作,作为防水薄弱部位,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在后期出现大面积渗漏,严重时会影响正常使用甚至影响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处理起来相当困难
防治措施:尤其在施工缝、穿墙管等细部施工中主要严控以下几点:
①施工缝处理控制要点:
对于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在浇筑时应连续浇筑,宜少留置施工缝。当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第一,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底拱、顶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第二,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当墙体有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处,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但必须注意加强防水措施。缝的迎水面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做法。第三,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前,应凿除已浇筑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凿毛后露出的新鲜混凝土面积不低于75%。
②后浇带处理控制要点
加强对后浇带位置的支撑和保护:后浇带处的模板应采用独立支模体系,确保混凝土浇筑后能够尽量保持原状态,特别是地下室顶板,切忌在混凝土后对原模板拆除后重新对后浇带二次支撑,因为后浇带处的梁板此时为悬臂状态,混凝土梁可能已经在自重下变形,出现裂缝。也正因为此,施工中应加强对后浇带位置的管理,杜绝在后浇带附件堆放荷载。另外加强后浇带浇筑過程的控制。
③穿墙管道处理
首先,在浇筑混凝土结构前应在穿墙管道处预埋套管,并在套管上加焊止水翼环;穿墙管道与内墙角、凹凸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50mm;当止水环数量按设计规定安装穿管时,先将管道穿过预埋管件,并将位置找准,作临时固定,然后一端穿墙管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满焊严密;最后从钢板上预留的浇筑孔注入改性沥青软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处理,且套管周围浇筑的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5 结束语
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因素很多,而且地下室渗漏问题的防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只要能够从设计源头把关,严控材料的选用,加强施工过程监控,及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地下室出现渗漏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3]李彩霞.地下结构防水工程渗漏的分析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
作者简介:郝北京(1981-),男,江苏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