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动画短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在网络上蹿红。其实,在制作之初,这个短片有一个更为精美的英文版本,尽管在国内网站上的点击量远不如其中文版,但几周前,它派上了大用场——作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海外宣讲团的随团宣传片在老挝播放,据说它为宣讲团赚了不少笑声和掌声。
脱离“深入贯彻”、“广泛落实”、“准确领会精神”等惯用政治词汇,中国高层正在尝试用新方式向世界介绍自己——让宣讲团走出去,给外国人上“党课”。
作为海外宣讲的主要组织部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下简称中联部)从中共十七大之后,就开始尝试将宣讲制度扩展至海外在这之前,每次党代会后向国内各地方派出宣讲团讲解会议精神的“宣讲制度”,在国内已经很常见。
相关负责人在谈及“海外宣讲”的缘由时说,这是因为海外对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有兴趣,中国共产党也有向他们讲解自己的需要。
一开始,中共海外宣讲的目的国主要是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十八大以后,中联部決定向非社会主义国家派出第一批“宣讲团”。这些宣讲团由中联部牵头组团,中央多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分别带队并参团,访问中东、亚洲其他地区、非洲和美洲的多个国家。
首批去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宣讲的官员,包括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等人。翻看简历,会发现他们有不少共同点——大都有长期研究中国共产党政策或长期承担对外宣传工作的经验,其中一些人甚至是相关政策的核心起草者,这是为了保证“对外解读”的准确性。
一位出现在澳大利亚宣讲现场的国外学者表示,他对于宣讲者能随口“直接引用政策文件的原文内容”感到惊讶。
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率领的“中共友好代表团”,是十八大后首批赴海外的多批解读团之一。这个由六人组成的团队在12天中先后在韩国、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四个国家,举办了38场活动,讲解对象包括官员、政党与议会成员、学者和记者,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讲六场。
根据启程前的安排,一场标准的“讲解活动”通常需要两个小时,中共代表团先用一个半小时介绍党代会内容,再留出半个小时回答问题。据代表团团员回忆,他们发现“听众们”感兴趣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一次党代会的内容范畴,这几乎导致每一场活动延时。
代表团随即决定把讲解压缩至半小时,留出一个半小时来回答问题。这样做的效果异常明显——团长陈宝生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比喻“改革不是拆旧屋建新房”很快成为外媒报道的标题。后来,陈宝生总结了“外宣”经验:“你说‘实现小康对方肯定不懂,你说到2020年GDP要比20年前翻番他们就明白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联部再次派出多批宣讲团。这次组织方对宣讲的要求就更高了——摒弃了“宣讲”这个有些“上下级”意味的说法,也没有使用在社会主义国家所用的“通报”一词,而改用了“解读”。同时避免使用的还有“入心入脑”这类此前国内宣讲团的常用语。此外,“解读团”还得放动画、多互动、举例子、作比喻……